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技“及时雨”滋养“高产田”——我市春耕现代化转型新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0 07:56:00    

2025年春耕生产工作圆满收官,连片的新绿在黑土地上蔓延开来。苗齐、苗壮、苗匀,一次播种拿全苗,通过科技赋能后粮食稳产增产的底气更足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回顾今年春耕,长春市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科技与农技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田间地头满是“科技范儿”。


从“铁犁牛耕”到机械化作业,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的进步不仅标志着农业发展高度,更给春耕中的农民带来了新力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扛好科技“锄头”,深耕智慧“沃土”,“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方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耕作之变如何发生?乡亲们有什么深切感受?连日来,带着疑问走进广袤的农田,在黑土地上一探究竟。


“黑土地保护”“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辅助驾驶”“智能监测”……这些专业且陌生的关键词脱口而出,恰恰说明当下农田里的“科技春耕”,已经由点及面、深入人心。这场洒落在田间的科技“及时雨”,正滋养浇灌着万亩“高产田”。


科技春耕“别样美”。这份美,是黑土地上苗齐苗壮之美,是农机往返“奔波”的忙碌之美,更是新技术增产增收的农民欣喜之美。


广袤的农田里,免耕播种机在实施播种作业。



以科技之力

守护沃野良田“底色”



“筑牢黑土粮仓,端稳中国饭碗”。走进位于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田里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新型肥料与高效施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今年春耕,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技术在这里发挥实效,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保墒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用科技护好、管好黑土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示范。长春市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重点围绕黑土地保护机理研究和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及核心示范区建设、智能农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用科技擦亮黑土地保护“底色”。春耕生产中,长春市重点推广示范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地力保育、秸秆深翻还田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技术,多种黑土地保护方案正在农田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让黑土地能够“缓口气、歇歇脚”。


六月的长春大地满目翠绿,农田里玉米嫩芽萌动。与新苗相伴的,还有前一年覆盖在田间的秸秆,而这也是我市多年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标志性特点。今年,长春市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1236万亩,占适宜推广面积的70%以上。


近日的一场透雨过后,农安县开安镇孙家屯村的一片农田里,玉米铆足劲生长。“这片地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出苗既整齐又均匀,叶龄已经长到‘四叶一芯’。”看着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的玉米地,铁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勇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耕地更有劲了,收成肯定差不了。今年,合作社种植的6000多亩玉米都采用了保护性耕作。”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春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2100万亩以上。近年来,我市把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列为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并探索出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为什么要主推保护性耕作技术?过去,长期采用传统机械灭茬为主的方式,导致土壤出现水蚀风蚀加剧、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这一“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稳定提升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打开了黑土地上的健康“密码”。在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的一片农田里,只见规整的种植带与秸秆带相间分布,新播种的玉米在一旁秸秆的呵护下吐露新绿。厚厚的秸秆带锁住土壤水分,整洁的种植带提升耕层温度,秸秆全量还田持续培肥地力,这种融合农业科技和现代农技的新型耕作方式,正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片地用的就是保护性耕作条耕模式!”今年是晨辉合作社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第13个年头,经过多年来的探索试验,他们又对这一技术进行升级,实施保护耕作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模式,即条耕模式。合作社理事长刘臣笑着说,“保护性耕作绝不是秸秆还田那么简单,春耕前要用条耕机浅耕苗带,种地时再用免耕机精量播种,还要配合苗期深松施肥,现在化肥用量减少了,但玉米仍然能稳产增产,抗灾能力也增强了。”


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然而,任何一项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都需要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应该如何突破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瓶颈?技术“翻新”才能更好地推广应用。长春市结合耕地面积广、秸秆产量大的实际,长春市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技术要点,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模式,为养好地、种好粮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头到云端

智慧农业重塑生产力



随着指令的发出,无人农机借助卫星定位系统,按照规定路线自行播种,所有耕作信息在屏幕上一览无余……这样的农机无人驾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发生在公主岭市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基地。


“农机上都安装了无人驾驶和北斗导航系统!”指着身后这台无人驾驶拖拉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介绍,这些融合信息化技术的现代农机装备,具备自动启动、动态避障等功能。从春耕到秋收,无人驾驶农机接管了玉米耕、种、管、收的各个环节,人工操作逐步从田间地头转移到屏幕前。


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的农田里,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播种机实施播种作业。


这种转变,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也有直观体现。黑土地家庭农场的一台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在六条垄上同时完成播种和施肥作业,速度均匀、行距精准。农场负责人李立新说,只要设定好经纬度,这台加装了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就能按照坐标去播种,播种速度从每天1500亩提高到2000多亩。效率的大幅提升,农时紧迫问题也得到缓解。


“智慧春耕”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今年,我市加快大型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 + 农机作业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农业大数据融合,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特别是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基地,科技布局渗透到每一寸耕地。气象站、土壤墒情仪、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高精度摄像头等设备在示范基地里布设,并通过物联网采集环境与作物数据,上传至远程管控云平台。平台结合AI识别、大数据处理、模型算法推演,自动分析田间状况、预警异常,精准下达作业指令,实现了耕作全过程的动态调控。


“这套体系整合了农场信息感知系统、无人农机装备系统和云端指挥平台,集中展示了29项新技术。”陈国双说,现在的数字农业不再是单一的技术设备升级,而是基于数据流、能量流、作业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重构。


这种集成式探索也在榆树市同步推进。今年5月,榆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了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和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配合现有装备逐步实现“集群作业”,进一步释放了土地的规模效益。随着农机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农机之间也开始建立“协同语境”,一台机器作业的同时,另一台设备已经根据数据将耕作目标规划就绪,农业现场正在由“机械操作”走向“系统运行”。


一部手机,就可对春耕动态了如指掌;一套农机具,就可实现耕种效率十倍百倍增长;一架无人机,就可让农民告别辛劳的农作。春耕中农业科技大显身手,我市各地一系列智能化农业机械和数字化农业设施纷纷登场,让播种更加高效、便捷。



注入科技基因

深挖粮食增产潜能



在德惠市同太乡三道村的农田上,新铺设的地下滴灌带网络如同一条条“营养动脉”,将新建的34口水井与8000多亩耕地紧密连接。村民王永双看着田垄间蜿蜒的黑色管线,黝黑的脸上漾起笑意,“以前播完种就只能盼风调雨顺,现在咱们自己就是‘造雨人’。”这种精准灌溉系统不仅让每株作物都能享用“定制套餐”,还通过“两垄玉米+两垄大豆”的套种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紧凑型玉米与耐阴型大豆的巧妙搭配,让阳光从玉米叶片的缝隙间洒在大豆植株上。


今年,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春耕中有了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喜人。无论是连片种植的玉米,还是经济作物的土豆和珠葱,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改变了传统农业“大水大肥”的粗放式生产,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春市2025年农业主推实用技术,今年我市还将建设一批“水肥一体化”项目,通过工程、技术措施集成应用,探索粮食高产新路径。


“打开阀门就出水,灌溉效果好着呢!”在九台区纪家街道太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站在崭新的小井房旁说“,哪片地缺水、哪块地缺肥,利用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就能控制上千亩农田的灌溉和施肥。”仔细观察,在这片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不仅路、井、水、电、管网全部上新,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网,一条条黑色管线在田间若隐若现。


“我们在农田里铺设了浅埋滴灌设施,管线通过主管道与机井相连。”作为一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张凤财对农田再熟悉不过,眼下他种粮积极性十足“,高标准农田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咱增收致富的‘宝地’,旱能灌、涝能排,每100亩农田使用一口机井,确保每一垄土地都能享受到精准灌溉,实现了高密度种植,公顷产量有望突破3.5万斤!”


向科技要产量,挖掘增产“潜力”。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到现在的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如今,我市已连续多年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配套技术,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气象服务下田

数据“情报”助力农耕



“过去‘看天吃饭’,现在我们手里握着天气‘情报’,种地有底气。”在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徐禹庆站在新建的大棚前,语气轻快。他口中的“情报”,说的是榆树市气象局与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推送的实时气象监测和土壤墒情评估数据。


春耕前,榆树市组织气象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测墒、指导选种,围绕春播适宜性开展精准研判。“气象部门提前提示了地温偏低,我们启动了棚内加温系统,比去年提早一周完成育苗。”徐禹庆指着刚刚完成移栽的水稻秧苗说,这个被接入农业气象系统的新型大棚,让我们每公顷育苗成本下降800元,出苗率更是稳定在98%以上。


“我们不是单纯提供天气预报,而是提供种得好、收得稳的服务。”榆树市气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围绕农业实际需求,建立起一套从精细化气象预报、土壤墒情监测,到灾害预警的全流程服务链,今年春耕发布了75期《水稻气候品质评价专刊》,覆盖416家种植大户,占比达到97.4%。


天气预报从“听信息”到“懂知识”,气象服务从播报到配合农业解决方案。今年春耕,长春市的农业气象服务未止步于此。长春市气象局成立“AI气象”业务应用技术创新团队和新媒体矩阵品牌创建创新团队,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做好春耕生产气象服务。


德惠市气象局采用“会商研判+田间课堂+入户指导”的联动服务模式,搭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全覆盖。


公主岭市气象局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关键农时联合发布气象信息。


为精准服务农业生产,长春市及各县(市、区)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门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种植大户、育苗基地等,实地调查水稻出苗情况,动态监测土壤墒情,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现状,掌握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气象数据+农技指导”,为农户提供“一对一”播种建议。



来 源:长春日报

  • 宇树科技王兴兴:过去10年犯的最大错误是低估AI技术进步

    IT之家 8 月 17 日消息,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多个项目的决赛正在北京“冰丝带”上演,宇树科技赢得首日田径赛所有冠军,再次创造世界纪录。在运动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我过去 10 年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 AI 技术进步,其实际发展远超预期,应尽可能相信 AI 的进步。”他认
    2025-08-17 16:31:00
  • 临沂市智能农机标志性产业链工作座谈会召开

    8月7日,临沂市智能农机标志性产业链工作座谈会召开,学习贯彻市委部署,凝聚发展共识,明晰工作重点,更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通报了全市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目标定位、制度设计、工作思路,与会县区、企业围绕产业形势、发展趋势、困难问题等作了交流发言,提出意见建议。会议指出,智能农机产业纳入全市构建“临沂
    2025-08-08 14:28:00
  • 宇树科技王兴兴:每个人都可以借助AI工具做很多事,大语言模型写代码成功率已非常高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系列论坛之一的AI女性菁英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表示,AI大语言模型写代码成功率已非常高,大部分软件可超过90%。他表示:“我本人偷懒很严重,很多代码懒得写,告诉AI大语言模型需要一个怎样的功能或者算法,它可以自动帮我写好。”王兴兴
    2025-07-27 16:53:00
  • 科创板开市6周年 589家公司交出高科技自立自强“硬核”答卷

    中经实习记者 孙汝祥 记者 夏欣 北京报道编者按/ 6年光阴,从25家到589家,从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到高科技创新发展“示范田”,科创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从追赶到引领,让科技的火光点亮产业的星河,在这片“试验田”上,科创板始终引领制度创新,科创板企业家们用一次次技术突破谱写中国科技创新的新
    2025-07-26 03:17:00
  • 【吉刻早报】暴雨预警升级!吉林省这些地方注意!

    省内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监管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通知,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白山市被确定为试点地区。  ★24日,吉林省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长春举行。经过激烈角逐,11名参赛选手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5人将代表吉林省赴京参加全国选拔赛。  ★20
    2025-07-25 07:25:00
  • 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两部门:加大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金融系统增强改革思维、用好改革办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
    2025-07-24 17:09:00
  • 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转跌

    7月22日,港股走低,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转跌。
    2025-07-22 10:08:00
  • 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7月20日,衡南县三塘镇,村民驾驶农机在收割玉米秸秆。“双抢”期间,该县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通过“以用促禁”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曹正平 刘冠 摄影报道(湖南图片库)来源:华声在线
    2025-07-21 09: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