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什么将今年粮食产量目标定在1.4万亿斤左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9 10:43:0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明确: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1.33万亿斤;

2021年至2024年连续4年将粮食产量目标定为1.3万亿斤以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粮食产量目标定为1.4万亿斤左右。

这个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将目标定在1.4万亿斤左右科学合理吗?

总体来看,今年将粮食产量预期目标定在1.4万亿斤左右,充分考虑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律,这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是科学合理的。

首先,这一目标建立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现实基础上。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有了新突破,终于跨过1.3万亿斤以上门槛,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表明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更加稳固,中国人牢牢地端稳了自己的饭碗。将2025年粮食产量预期目标定在1.4万亿斤左右,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有根有据。

其次,对粮食产量站稳新台阶审慎乐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其中,要关注“左右”二字。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1.4万亿斤以上毕竟只有一年,其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而且粮食产量除了靠政策、科技等人努力之外,不能没有天帮忙。

气候变化导致洪涝干旱的变化、病虫灾害对粮食产量都有很大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制定这项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种不确定性,因此比较审慎。但对实现1.4万亿斤以上目标比较乐观。

我国2022年粮食产量1.3731万亿斤, 2023年为1.3908万亿斤,2024年粮食产量1.4130万亿斤,2022-2024三年我国粮食产量平均为1.3923万亿斤,而且2024年粮食产量已经实现1.4万亿斤以上,乐观是有根据的。

1.4万亿斤左右预期目标能实现吗?

为了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系列措施。我国粮食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国家会在政策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持续发力。经过持续不断努力,1.4万亿斤左右目标定能实现,保持1.4万亿斤以上的新台阶目标可能性更大。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列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首要任务。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会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持续粮食增产,这是预期目标实现的底气。

其次,进一步筑牢粮食增产根基。土地是农业命根子,国家严守耕地红线,并且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退化耕地治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这为粮食生产所需耕地提供了保障。水利是农业命脉,国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水需求。种子是粮食“芯片”,国家继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为粮食增产增加新的“芯片”。国家通过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继续通过提高科技贡献率等多方面提升单产。所有这些行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粮食产销区同唱“粮食安全一首歌”。

国家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主产区的责任,粮食主销区也责无旁贷,两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努力,共同担责,“同唱一首歌”,共同端牢中国饭碗。

第四,保护激发种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积极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这是对产粮大县的鼓励和支持,对种粮农民是利好,有利于保护并且提升其积极性,为国家粮食安全再添新动力。

总之,政府工作报告将2025年粮食产量预期目标定在1.4万亿斤左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合理的,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来源:国是直通车)

  • 第11批药品集采已启动,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

    药品集采迎来新变化。在7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药品集采将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中选参考,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近期,第11批药品集采工作已经启动,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此次药品集采在报量、中选、质量保证
    2025-07-24 18:07:00
  •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建成投产81.5%,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高
    2025-07-21 11:40:00
  • 特朗普对俄设50天期限,欧盟“外长”先“恼了”

    特朗普为俄乌和谈设50天期限,欧盟“外长”先“恼了”:时间太长据俄罗斯塔斯社、英国《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报道,对于美国总统为俄乌和谈设50天期限一事,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当地时间14日回应称,“50天时间太长了”。《每日电讯报》称,这是卡拉斯在暗示特朗普应对俄罗斯更加强硬。“一方面,特朗普
    2025-07-15 14:28:00
  • 填补国内空白!深海油气用双金属复合管试制成功

    近日,依托国家重点项目,由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组成的研发团队成功研发生产出国内首批深海油气用双金属冶金复合管,这项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向深海延伸,深海油气输送管需求持续增长。但深海环境存在极端低温高压、高盐微生
    2025-07-15 13:25:00
  • 绿色算力筑基石 人工智能启新篇

    在数字经济加速演进的今天,算力已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7月12日,以“共筑绿色算力大生态,共创人工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大会不仅是对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深化实践,更标志着我国绿色算力与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这场汇聚政
    2025-07-14 07:55:00
  • 痛别!巨星陨落

    7月12日,西北工业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远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11日12时14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7岁。马远良,1938年7月
    2025-07-13 09:11:00
  • “国铀一号”产出“第一桶铀”,支撑北方“新铀都”崛起

    导读:苏学斌:“老铀都”以第一、二代常规硬岩开采技术为主。“新铀都”以第三、四代绿色智能地浸技术为标志。而且,从新到老我们完成了产能规模跃升,我们已经从南方百吨级分散小矿,升级为到北方千吨级、单体千吨级大基地集群。微信公众号“中核集团”消息,7月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
    2025-07-12 15:54:00
  • 苹果中国开启限时教育优惠活动

    苹果中国开启限时教育优惠活动,7月10日起至9月30日,购买符合条件的Mac或iPad并搭配一件促销产品时,可享促销优惠金额。据苹果官网介绍,本次优惠活动不可同时使用国家补贴优惠券。国家补贴活动仅限 Apple Store在线商店(北京收货地址)及零售店(北京、上海)。
    2025-07-10 08: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