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核心阅读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把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最好的区域守护起来,以更加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在生态环境部3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介绍,我国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是最基础、最首要的一项任务。“布设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一个个监测站点,就像一双双‘眼睛’,全天候不间断地捕捉身边的美景、感受环境质量的变化、发现突出的环境问题。”蒋火华说。
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按照天空地海一体化要求,前瞻性谋划“十五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十五五”期间,将以更加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更加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空气方面,在新的城市建成区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确保城市发展到哪里,空气监测就覆盖到哪里;地表水方面,在三江源等源头区增设地表水监测断面,拍好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大江大河“全身照”,全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标等的监测评价,更综合反映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海洋方面,在美丽海湾单元、南海区域等增设海洋监测点位,更好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的要求。
更加有力支撑精准科学治污。“精准科学治污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到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上来。”蒋火华说,“十五五”期间,将对一些受自然本底因素影响大、周边人类活动少的断面,优化布局和规范监测评价方式。比如,近年来大量越冬候鸟栖息在鄱阳湖南矶山,鸟粪导致总磷浓度升高,就是典型的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质监测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群众身边的中小水体延伸。”蒋火华说,“十五五”期间将新增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可感可及。地下水方面,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一区两场”,即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强化监测。
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
长期以来,与相对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比,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一直处在探索阶段,是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个短板、弱项。
蒋火华介绍,“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联合中国科学院制定实施《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动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按下“快进键”,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综合监测站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把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最好的区域守护起来。
生态环境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已经开展了两批次遴选,建立起171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批遴选,届时预计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站的数量将会达到200个左右。”蒋火华说,将全面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是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核心载体,承担着类似地表水断面、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功能定位。
蒋火华介绍,生态环境部门采用网格法在全国共布设1.64万个样地,涵盖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城乡、农田、水体和海洋八大生态系统类型,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单元全覆盖。生态质量监测样地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监测对象,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晴雨表”。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抓紧组织完成第三批综合站申报与遴选,基本建成由200余个综合站和1.64万个监测样地组成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让生态保护修复“看得见疗效”,实现“在这里,看见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够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蒋火华介绍,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降低70%以上;让手工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在采样上,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在分析上,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节约50%以上。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我们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更加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蒋火华说,卫星遥感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显著优势。近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蒋火华表示,以卫星、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好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让卫星遥感的“天眼”越来越清晰,视野越来越宏大,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人民日报记者 寇江泽)
-
编造“2025年西咸新区中考人数及录取比37.8%”谣言|西安公安依法处罚
据@西安公安: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及时发现查处借热点舆情事件进行造谣传谣线索,重拳打击传播虚假警情、编造公共政策等违法犯罪活动。7月22日(今日),西安警方公布3起典型案例。案例一王某征编造传播涉教育领域网络谣言案。近日,西安公安网安部门查明,王某征为博人眼球、吸引流2025-07-23 08:48:00 -
盘锦投放千万尾沙蚕改善生态
沙蚕放流现场。本文图片由辽宁日报特约记者虞伟摄工作人员研究如何放流沙蚕。在滩涂上觅食的黑嘴鸥。近日,盘锦市辽河口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的滩涂上,迎来一批特殊的“生态居民”——1000万尾活力满满的沙蚕幼体被工作人员从泥里筛出,“跃”入滩涂,瞬间就在滩涂上形成一个个小孔。在这里,它们将完成改善生态、滋养生2025-07-22 07:15:00 -
“网络身份证”已正式启用|南财合规周报(第199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章驰 北京报道每周,“合规周报”会盘点最近一周国外人工智能、科技竞争、个人信息保护上值得关注的动态。 本周,我们重点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探索AI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网络身份证”7月15日正式启用。海外方面,英伟达计划恢复向中2025-07-21 08:40:00 -
绿色算力筑基石 人工智能启新篇
在数字经济加速演进的今天,算力已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7月12日,以“共筑绿色算力大生态,共创人工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大会不仅是对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深化实践,更标志着我国绿色算力与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这场汇聚政2025-07-14 07:55:00 -
“十四五”期间我国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
【“十四五”期间我国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财联社7月9日电,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草原生态质量显著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年鲜草产量超过6亿吨。“十四五”以来,我国草原资源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全国共查处各类破坏草原案件近3万起,重2025-07-09 09:58:00 -
青海出台优化消费环境 三年行动任务分工方案
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范程程)7月3日,记者从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扎实推进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关于开展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省市场监管局会同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青海省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2025—20272025-07-08 05:04:00 -
波音公司获得28亿美元美国卫星合同
波音当地时间7月3日宣布,获得了一份价值28亿美元的演进战略卫星通信(ESS)项目合同,该项目是美国核指挥、控制和通信(NC3)架构的天基组成部分。首份合同包括两颗卫星,未来还有两颗卫星的选择权。2025-07-04 15:14:00 -
解决充电宝问题不能只靠“召回”
近日,罗马仕、安克等知名品牌接连宣布召回多款产品。然而,在召回潮与监管升级的背后,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解决充电宝安全问题,不能仅停留在“事后补救”的层面,而需构建从生产到使用全链条的安全防线,实现标本兼治。 充电宝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行业高速发展中的“质量失速”。一方面,随着移动设备普及,充电2025-07-02 1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