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捕捉AI投资主线,关注“天弘锐军团”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25年,AI技术不仅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还将通过技术创新、伦理治理和社会适应,避免对现有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造成破坏性冲击。

那么AI下一个爆款应用在哪里?天弘基金经理助理洪明华在《情投E合》直播间讲解了当前AI所处自身发展阶段,AI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条件需要那些底层技术的突破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投硬科技,选天弘锐军团!
机器人ETF 159770
计算机ETF 159998
云计算AH 517390
科创综指ETF天弘 589860
AI技术迈向智能体阶段:从推理走向行动
1、在市场热度和短期波动背后, AI技术本身的发展究竟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自2022年11月底ChatGPT发布以来,至今已过去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AI技术取得了显著发展,已明确跨越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初期。然而,目前尚未达到完全渗透的成熟期。
AI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聊天机器人,推理者,智能体,创新者和组织化AI。当前AI行业正处于从第二阶段(推理者)向第三阶段(智能体)过渡的关键节点。现阶段的AI已具备人类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开始尝试执行物理或数字世界的实际任务,也能连贯理解多段对话指令。
然而,不同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在文本类大模型方面,自deepseek发布后,整体技术路线已趋于收敛。
第四阶段的大模型仍在持续迭代中,目前较为领先的包括阿里巴巴的"万象2.1"和OpenAI的Sora等。AI智能体领域也处于持续研发阶段,代表性项目有OpenAI的Optimus以及国内近期备受关注的Manus等。
底层技术双轮驱动:成本降低与多模态演进加速AI商业化落地
2、近期哪些底层技术的突破让AI开始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
底层技术突破是推动AI商业化加速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认为关键性底层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模型成本的大幅降低
通过算法优化与工程创新(包括多头注意力、MoE框架等技术突破),当前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成本已实现指数级下降。早期大模型训练需耗费数千万至上亿美元,而当前如Deepseek V3等先进模型已降至约500万美元量级;推理成本,以API调用成本为例,领先厂商的定价较行业基准显著降低。这种持续下降的边际成本,正在为AI应用的大规模商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2)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熟演进
相较于单一文本模态,融合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维数据的多模态大模型具有显著优势,它更贴近现实场景的数据处理能力,可理解复杂上下文语境并且支持跨模态内容生成。
锚定AI投资主线:应用领跑,算法筑基,算力突围
3、AI产业链中包括算法、数据、算力和应用4个层面,它们的投资优先级是怎样的?
自2022年底至今,AI行业已历经2~3年的快速发展,产业格局和投资逻辑也随之演变。当前投资应聚焦以下三个核心方向:
1)应用层:商业化加速,弹性最大
AI应用层正迎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其增长潜力显著高于其他环节。其中,通用应用(如PC端AI工具)已相对成熟;终端硬件与垂直场景(如AI手机、AI PC、医疗、金融等)正进入爆发期,例如智能投顾在AI赋能下,传统投顾的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同时,成本下降也会驱动AI应用公司ROI的改善,国产大模型调用成本仅为海外(如OpenAI)的50%。此外To C应用更具爆发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AI产品(如AI助手、内容生成工具)可能呈现指数级增长。
2)算法层:技术收敛,头部集中
开源生态推动创新:如部分模型采用MIT协议开源,吸引全球超50万开发者共建,加速AI技术重心东移。
工程化效率提升:动态参数激活、FP8矩阵运算等技术大幅提高算法效能,模型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竞争格局优化:文本大模型技术趋于收敛,头部厂商(如少数几家领先企业)有望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行业竞争强度降低。
3)算力层:国产替代加速,需求爆发
国产算力 vs. 海外算力:
算力是AI发展的基础设施,当前需重点关注国产化趋势。海外算力(如英伟达GPU)过去表现优异,但现阶段在DeepseekⅠ等发布后,国产替代(如华为昇腾、寒武纪590)等需求激增,包括AI芯片、光模块、液冷等硬件。
打造AI生态壁垒:技术整合+场景穿透+价值共生
4、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需要构建怎样的生态壁垒?
当前AI行业面临技术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构建生态壁垒是实现长期竞争力的关键。AI行业生态壁垒的构建主要分为三种路径:
1)技术整合型生态:从硬件到算法
当前AI行业正从单一技术突破向协同发展演进,形成"大模型+专用芯片+优化算法+定制硬件"的完整技术闭环。这种生态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度垂直整合,实现技术各环节的紧密配合与性能优化。例如阿里巴巴通过通义千问大模型与平头哥自研AI芯片的深度适配,构建了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技术协同。
2)场景穿透型生态:打造商业价值闭环
基于高频应用场景构建的生态体系,能够将AI技术深度融入用户日常行为,形成稳定的商业变现通道。这种生态模式的关键在于选择用户粘性高、使用频率大的核心场景作为切入点。例如,腾讯以微信作为载体,将AI技术渗透至客服、支付风控等基础功能,通过"腾讯研选"等AI入口创新广告形式,从而获取流量、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字节跳动依托抖音短视频平台用抖音内容反哺整个AI工具的渗透,使用AIGC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智能推荐算法优化广告投放效果,并且构建从内容创作到电商变现的完整闭环。
3)价值网络型生态:建立开发者共生体系
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开发者生态,能够吸引大量第三方创新力量,共同完善技术平台并拓展应用边界。这种生态模式的重点在于设计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比如苹果的App Store生态,它的开发者能收到合理的报酬,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种生态也会建立分层激励体系,深度参与可分享的商业利益,例如百度飞桨平台有15%的交易分成,吸引了200万以上的开发者。
AI如何入局资产配置?看风险承受与行业周期
5、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AI更应该适合作为卫星策略还是核心策略?
投资者在选择科技类投资产品(如AI或其他领域)时,需首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1)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投资者需采取差异化的配置策略:
保守型投资者:建议将AI主题资产控制在总资产的较低比例,主体配置应侧重于红利型或债券型资产。
稳健型投资者:可采用"科技+红利"的杠铃策略,将AI主题资产配置比例适当提升。
进取型投资者(特别是投资期限较长的年轻投资者):可适当提高主题投资配置比例。
2)投资者需动态关注AI产业的发展阶段及估值水平:
产业成熟度指标:当AI技术渗透率超过50%或进入成熟期时,建议逐步降低配置比例,转向更前沿的科技领域。
估值指标:若AI主题资产的PE、PB、PS等指标达到历史高位,且缺乏实质性技术突破支撑时,应适时减配。
动态调整:根据产业进展和估值波动,定期调整配置比例。
3)投资AI板块的其他注意事项:
市场有效性:兼具AI概念与低估值的标的通常会被市场快速发现,难以长期维持。
风险提示:科技赛道投资需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但完全规避配置亦非理性选择。
最低配置原则:即使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配置个位数比例的AI资产仍有助于优化投资组合表现。
时代红利: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发展趋势,适度配置相关资产是普通投资者参与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比例应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确定。
-
人工智能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进行部署,明确多项举措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近年来,服务消费作用愈加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2%。然而,服2025-09-12 07:19:00 -
龙光与债权人小组订立修订协议,调整境外债重组条款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寅浩 李晗)9月10日,龙光集团发布境外债整体重组方案重大进展公告,已与债权人小组就境外债重组达成修订协议,对整体CSA(整体债权人支持协议)作出对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它持份者整体有益的若干修订。该修订协议于2025年9月9日签署并生效。本次条款修订,将短期票据、长期票据对应的底层2025-09-10 10:13:00 -
2025成都国际车展开幕:新势力争锋,自主崛起,合资发力本土化
8月29日,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成都国际车展”)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拉开大幕。本届展会以“领潮而立,向新而行”为主题,展览规模达22万平方米,覆盖12大室内展馆及多个室外区域,汇聚近120个参展品牌,让稳居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一城的天府蓉城再度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关注焦点。本届展会由成2025-09-01 10:16:00 -
【百家民企说】软通动力夏杰:未来企业或成为能自我进化的生命体
中新经纬8月29日电 (谢婧雯 常涛)“不再仅靠人的经验运营决策,而是一个能够自主感知、决策、执行并实现自我进化的生命体。”2025数博会期间,软通动力高级副总裁夏杰在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描绘了他对未来智慧企业形态的畅想。软通动力夏杰 受访者供图“数聚”是“智启”的基础公开资料显示,软通动力20052025-08-29 11:49:00 -
“00后”成开户主力军 这届年轻人跑步进场勇闯股市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初始本金17万,亏到8月初只剩14万出头,但这个月回血盈利1.4万,账户数字往上爬的感觉比喝奶茶还爽!”近日,一位“00后”女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炒股日记。评论区里,不少同龄人追更“求代码”,还有人晒出自己的开户截图喊“带飞”。这则日记的热度,恰恰戳中了当下A股的新现象:这轮行情2025-08-25 12:50:00 -
奥运冠军上场操作,人形机器人“试炼场”惊喜有多大?
8月15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吸引了全球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领域的顶尖力量,三天时间共有来自16个国家、280支队伍的500多个机器人同台竞技。当科技遇上体育,人形机器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有哪些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会被2025-08-24 16:15:00 -
他们“死磕”制冰机技术,一年卖出10万台
19日上午,在前湾新区宁波爱科特生活电器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公司总工程师张春云正带着团队对新款颗粒冰制冰机进行新一轮的调试。他眉头微蹙,眼睛紧盯仪器数据,指尖在面板上快速点着……这样的情景,在他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反复上演。从迷茫的异乡毕业生,到手握20余项发明专利的全国劳动模范;从净水、制冰行业的2025-08-20 10:49:00 -
跨越一甲子 逐梦向未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新华社拉萨8月18日电 题:跨越一甲子 逐梦向未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边巴次仁、陈尚才、李键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载栉风沐雨,60载万象更新。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2025-08-19 16: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