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聚焦315:通信营销电话藏了多少“坑”?
通信套餐“免费升级”“限时优惠”……这些被消费者视为优惠的广告,不知不觉中却暗藏套路。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通信行业电话营销花样百出,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现象依然存在。
花样百出 套路多多
近年来,不少人反映,会不时接到自称是运营商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或称能免费升级服务,或说能降低资费……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套路。
——名为“降低资费”,实则开通服务。
不久前,某运营商营销专线给广东东莞王女士打电话,说可将她99元的套餐改成39元,并给王女士发了一条短信,让其出示验证码。
“我在给官方客服打电话确认来电号码为官方号码后,把验证码给了来电客服。”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发现验证码短信内容和降低套餐资费不一致,她再三与客服确认,客服说“只是系统问题”。
几分钟后,王女士却收到开通6元增值服务的短信提醒,她再次打电话确认,客服却告诉她,她名下账户套餐并未更改,只是开通了增值服务。
——通知“限时优惠”,实则无需升级。
江苏常州汤女士告诉记者,近日,她接到某运营商官方营销电话,被告知此前她购买的套餐优惠即将失效,如果不从60元升级到89元套餐,下月价格将回到套餐优惠前的每月219元。
汤女士同意了“升级”,稍后她再次咨询运营商官方客服时,却被告知其实她之前60元的优惠套餐可自动延续。但此时,她已收到89元套餐办理成功的短信,套餐将于下个月生效。经拨打客服电话交涉,汤女士终于改回60元套餐。
——声称“免费”,实则扣费。
去年12月,广州的谢先生接到某运营商客服电话,对方称将其4G套餐升级为5G,可免费获得20G通用流量包。谢先生多次确认免费后提供验证码开通。
但今年1月,其话费账单额外新增20元流量包费用。谢先生投诉后,运营商客服第一次回电称“沟通误会”,愿退20元资费;第二次回电退款到账,坚称“误会”,提出补偿50元话费。
记者调查发现,通信营销人员在电话里常使用“免费升级”“限时优惠”等模糊话术或夸大套餐的优惠力度,却对限制性条款闪烁其词,消费者容易被误导。消费者在办理后才发现,实际体验与宣传不符,但此时已无法轻易取消。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运营商营销相关投诉达800多条,消费者对于“电话诱导消费和霸王条款”等方面投诉较多。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通信服务领域消费维权报告》显示,电话推销频繁、营销手段不规范成为最令消费者糟心的问题之一。
营销电话缘何“变味”
记者从运营商内部人士获悉,运营商营销渠道一般分直销渠道、代理渠道、电商平台等几种。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的经营压力逐步传导至这些营销渠道。
近日,记者来到西部省份两家通信服务公司的呼叫运营中心进行暗访,发现一些“授权代理商”为追求效益,将营销成功率与业务人员收入挂钩。
“主要工作就是通过运营商官方号码推销宽带、流量等业务。”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电话营销工作薪资构成为“底薪+提成”。
“比如客户现有套餐是每月19元,成功把套餐转化成39元,中间差额20元,就累计20积分。”该员工说,客服每月综合薪资在4000至8000元不等,如连续两个月未达2000积分,员工将面临被淘汰。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代理渠道中,营销人员通过各类话术想办法“套路”用户,一些人会专门针对老年群体。
“想要业绩就要昧良心。”河南某代理公司前电话营销员小玲告诉记者,一些业绩好的员工专门忽悠老人:反复强调其每月消费较多,声称“我们能把价格降下来,能省不少钱”,并手把手教老人提取开通新增服务的验证码。“有的骨干一天出30单,一半以上是老人。”小玲说。
另一家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电话客服要按照“开场白-业务介绍-确认下单-下发短信-温馨提示”流程执行外呼工作,在客户已确认下单意愿、官号发送业务办理短信后,客服才会“温馨提示”违约金等重要条款信息;该负责人要求客服人员不得主动引导客户产生升级投诉,“90%的客户都没有投诉的意识”。
记者调查发现,与线下营业厅办理业务相比,电话营销更易“埋坑”,口头合同取证难度大、证据认定复杂,消费者往往只能吃“哑巴亏”。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运营商推销人员在推销电话中以免费试用、免费升级、免费赠送为幌子,故意隐藏或模糊最低消费、合约期限、自动续费、违约金等关键信息,诱导消费者开通付费业务等不正当营销问题突出。
规范经营以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针对电话推销频繁、营销手段不规范等问题,相关部门多次出台规定。
2018年8月,工信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电信资费营销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虚假宣传、片面夸大或混淆资费优惠幅度,以及做出其他容易引起用户误解的宣传。
“运营商授权第三方公司开展营销活动,需对其行为负责。”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运营商应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勇认为,通信营销电话乱象应引起重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填补营销规制漏洞。
“治理这一屡禁不绝的行业‘顽疾’,应直击病因。”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表示,除加强通信运营商的管理外,还需从源头上推动企业采用更加合法、合规的营销方式。
陈音江表示,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口头订立合同,但合同的内容需要双方充分知情并同意。如果通过隐藏条款、模糊话术等误导消费者签订合同,应属无效合同。
重庆志和智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培建议,消费者在接到营销电话时,应尽量保留通话录音、短信记录,同时仔细了解营销项目具体内容和合同条款。如遇不合理收费或强制消费,可及时向工信部投诉平台、消费者组织等渠道投诉,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除加强监管外,运营商还应从源头上提升服务质量,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欧卫安表示,运营商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以更高质量的产品主动“赢”得市场。(来源:新华社)
-
红包别错过,1000万元购车补贴来了
红包别错过,1000万元购车补贴来了今起至5月5日长沙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购车叠加国补最高省2.2万元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一直在促消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者29日从长沙市商务局获悉,长沙将于4月30日—5月5日开展“五一放价驾享星城”2025长沙市汽车促消费活动。活动由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2025-04-30 07:52:00 -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旅游旺季市场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函
各经营者及相关单位:为规范旅游旺季市场价格行为,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现对全省旅游相关经营者、行业组织提醒告诫如下。一、各经营者、行业组织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守信的原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价格自律,依法经营,诚信经2025-04-29 17:32:00 -
被炒到999元,星巴克被质疑饥饿营销
4月28日,星巴克中国正式宣布与五月天推出联名系列,主打夏日星冰乐饮品及限定周边杯具。同时,星巴克小程序上附有公告:“亲爱的顾客,由于目前APP访问量出现高峰,可能出现加载较慢及报错,建议您刷新尝试操作,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有网友质疑星巴克饥饿营销,还有人认为存在内部漏洞导致有黄牛提前拿到货源。22025-04-29 03:09:00 -
小丽逛菜场|无人在意的角落,昔日顶流小龙虾降价至“百元5斤”
扬子晚报网4月28日讯(记者 刘丽媛)一顿“啤酒小龙虾”,是否依然是你和朋友们春末夏初的默契约定?记者探访南京市场发现,昔日夜宵顶流小龙虾这两年人气明显下降,5月将近,小龙虾进入上市旺季,但活虾、小龙虾外卖和龙虾店热度都一般。 “太卷啦,68元三斤!”前几天,茶南一家老牌龙虾小馆打出了每斤虾不到232025-04-28 21:30:00 -
女子提前俩月订“五一”酒店被退单,平台方能免责吗?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旅游市场迎来预订高峰。然而,提前规划行程的小丁和朋友小杨,却在这个假期尚未到来前,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提早两个月订的酒店行程要黄了! 订好的酒店被退单,重订价格暴涨4倍据报道,今年2月,大学生小丁和同学通过去哪儿网平台,预订了贵阳某连锁酒店五一假期的房间。“我预订的是5月12025-04-28 16:33:00 -
五一我有“数” | 做攻略、控预算、订机酒,用飞猪旅行AI“问一问”
2025年4月22日,飞猪发布《2025“五一”假期出游风向标》。飞猪数据显示,距离“五一”倒数一个星期,今年假期,人均出游消费金额同比去年大幅增长,并呈现出明显的长线化、深度化特征,更多人在飞猪App上用AI介入了做攻略、控预算和订机酒。国内长线游井喷,自驾游“短租化”明显“五一”假期,国内深度游2025-04-28 10:46:00 -
热搜!网友吐槽iPhone闹钟不能识别调休导致迟到,苹果客服回应:需手动添加,会反馈工程部
4月27日,微博话题#调休##当苹果闹钟遇到调休#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因“五一”劳动节放假调休,今天(周日)需要上班,但不少iPhone用户因为昨天忘记定闹钟导致上班迟到。据了解,由于iPhone的闹钟无法识别法定节假日,系统不会自动将调休的周末算成工作日。对此苹果客服表示:iPhone闹钟需2025-04-27 17:15:00 -
最高罚50万元!事关五一假期,多地发文提醒
五一假期将至,你有什么出行计划?假期酒店民宿毁约增加计划出行的朋友,酒店订好了吗?日前,“提前两个月订酒店五一住不了”的话题冲上热搜。有用户反映,2个月前于旅游平台预订了酒店,三晚合计656元,4月20日下午突然收到平台通知“满房取消订单”,并被告知可选择其他酒店并最高补偿68元。然而,用户发现当时2025-04-27 14: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