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创新”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搭建科技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发挥企业在全链条创新中的作用,是发挥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黏合甚至牵引作用的焦点,有利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看到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从0到1”的基础研究占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主导或整合国内外产学研创新资源能力不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因此,要将更多创新资源配置到科技领军企业,增强其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纵向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能力。加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全过程全链条创新,为那些正在发展壮大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宽广舞台,促其舒枝展叶、茁壮成长。要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强化“专精特新”培育力度、对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
多举措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深度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在《光明日报》撰文强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暴发,源自中国AI发展的系统性支撑,也源自政府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引发全球关注,不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更折射出技术、经济、社会与国际关系交织的复杂图景。其背后透露出以下关键信息:首先,在技术突破与创新方向上,打破了“算力至上”的神话,标志着从“堆算力”向“拼算法”的技术范式转移。同时,开源生态重塑了技术扩散的路径,“开放创新+本土标准输出”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技术治理提供了全新范式。其次,在行业生态与经济效应方面,带来了显著的行业连锁反应。如成本骤降加速行业洗牌、创业生态普惠性升级,为中小企业在巨头夹缝中突围提供了样本。最后,在国际竞争与全球治理方面,加剧了技术标准话语权的争夺,展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精神、产业应用实力和技术突破能力。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多重大成果的产生,应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群;强化应用场景落地,针对下游应用场景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摘编自《光明日报》
以科技创新驱动生物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物经济作为依托生命科学突破与生物技术革新而崛起的新经济形态,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出独特势能。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彧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由创新驱动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范式,具备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特征,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实践载体。生物经济技术密集性、产业渗透性与生态友好性特质,不仅契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更通过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底层技术突破,重构农业、医疗、能源等领域的生产函数。在生物经济2.0时代,我国呈现出“三维动力”与“四重约束”并存的特殊格局,这种复杂态势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方程式。当前,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生物产业原创能力仍较为薄弱,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生物伦理与生态安全双重导向机制,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生命至上、科技向善等价值引领。近年来,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应当在充分尊重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在推动生物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协同作战,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多链融合的产业可持续创新生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注人工智能 革新创新人才培育方法
培养算法无法复制的创新思维,塑造代码不能替代的人文精神,这是AI给人才培养的深层启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表示,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可实现“四链”的有机衔接。近一两年,人工智能(AI)热度持续攀升,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教育发展。当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能够完成课程作业、论文初稿、编写代码等任务时,大学教育站在了重塑育人模式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AI为高等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它使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育资源获取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为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AI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师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要求。AI赋能的教育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协同变革,凸显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变化。重塑、优化教育资源与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当务之急。要完善评价体系,释放创新活力,倡导过程性智能评价,通过采集学生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全流程数据,更真实反映学生成长轨迹。AI浪潮下的人才培养不能止步于工具理性,更需价值理性的引领,需警惕滑入“技术至上”陷阱。在传授AI相关技能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建设,将科技伦理、哲学思辨、人文修养、艺术审美等纳入必修课。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郑彦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为规范AI服务和应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项行动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加强AI生成合成技术和内容标识管理2025-04-30 17:14:00 -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入围的20个项目依次登场。作为一名参与过不少考古项目的科技工作者,我最深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考古人重视科技的作用,现代科学正在塑造中国考古学的全新风貌。科技全面融入考古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研究精度。新出土材料和新方法的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2025-04-29 19:03:00 -
半岛观察|华表之后:青岛开启光影筑梦新征程
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如绚烂的焰火一般,在青岛的夜空绽放。这必将是青岛发展中镌刻下的永恒光影,它将照亮的是这座电影之都更远的路。就在这届华表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的第二天,当全青岛都在偶遇明星的时候,电影经济发展推介发布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这次发布会解读了山东、青岛电影发展情况,推介了当2025-04-28 21:48:00 -
邯郸市肥乡区元固镇:虫草鸡蛋托起农民致富路
纳税人报记者 弓盛舟 实习记者 李志飞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邯郸市肥乡区元固镇积极探索产业创新路径,通过发展虫草鸡蛋产业,不仅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模式的成功,充分展示了农业现代化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虫草鸡蛋是一种以虫草为主要饲料2025-04-28 15:12:00 -
龙川产业再添引擎, “东源文脉”重磅发布 | 周看河源“百千万”
过去一周,河源市各县区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下,以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为核心,展开了系列扎实行动。龙川县通过重大项目签约与汉文化振兴工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东源县以自驾旅游营地建设与文化遗产普查,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紫金县聚焦农村污水治理与教育提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连平县以2025-04-28 11:16:00 -
金昌市有色金属新材料现代化产业集群实现“开门红”,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4%
金昌市有色金属新材料现代化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创新升级育精尖,围绕“优镍、强铜、增钴、扩贵、兴钛”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着力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升级。目前,已培育5条细分产业链,形成3家链主企业引领、10余家规上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今年一季度2025-04-28 07:36:00 -
病毒传染性强,严重或致死,钟南山院士提醒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较前期有所回升主要受影响人群是14岁及以下儿童近日钟南山在节目《名医说》中提醒婴幼儿时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喘息、气道狭窄等变化长大后长期存在严重时还可导致肺炎、呼吸衰竭、脑炎等疾病甚至死亡那么呼2025-04-28 06:24:00 -
梅州梅县区第一季度GDP增速10.8%,居全市首位
日前,梅州市梅县区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根据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一季度,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67.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0.8%,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首季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交出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梅县区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2025-04-27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