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接棒,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编者按
青年与城市,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约。上海连续5年打造的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推出务实公共服务产品,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圈,让这座城成为青年创新创造“不落幕的舞台”。
从“科创先锋”榜样引领,到市区联动打造“满天星斗”矩阵;从青年科创嘉年华架起“伯乐相马”桥梁,到全社会协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上海正以最大诚意、最实举措将“支持青年挑大梁”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生动实践,让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本报今起推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报道,将视角投向创新驱动的新生代,看青春与机遇碰撞、梦想与城市共荣,在创新热潮中共闯未来。

和“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的许多年轻人一样,90后戴国浩留板寸,水龙头下一把水就能洗干净,好打理;背双肩包,包里随时带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环境也很简单,和外界对于“大模型”的热烈讨论形成对比的,是一人一台电脑各司其职的安静。
但他相信,简单就是力量。找准一个突破口后,全力以赴,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保持专注定力,心无旁骛。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他所在的企业成立两年,已发展成为国内AI算力基础设施头部公司,团队规模超200人,核心技术接入10余种芯片,服务全国20余个省区市。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倘若把人工智能比作火箭,数据是燃料,算法是导航系统,算力就是引擎。他们的突破口,就是构建一朵“异构云”,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种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运行,降低行业对单一国际芯片品牌的依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尽管技术充满不确定性,戴国浩没想过放弃,“这个事儿一定要有人做”。
今年2月下旬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模速空间”、无问芯穹和上海仪电集团牵头推出国内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助力算力资源与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戴国浩是其中一个缩影。企业的年轻人,正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让算力像电力一样便捷地用起来,赋能千行百业”。

0.8+0.8>2
今年3月,戴国浩参与的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可重构计算领域顶级会议——FPGA 2025将最佳论文颁发给了无问芯穹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提出的视频生成大模型推理IP工作FlightVGM,这是FPGA会议首次将该奖项授予完全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工作,打破亚洲国家团队零纪录。
该系统首次在可重构逻辑集成电路(FPGA)上实现了高效推理,性能比英伟达的RTX 3090 GPU高出30%,能效比高出4.5倍。当下,成果已经被集成到无问芯穹自研的大模型推理IP中,正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验证,有望为视频生成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创新往往产生于学科的缝隙。

戴国浩说自己是个“非常交叉”的人。个人身份是学术和产业的交叉,从事领域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交叉。“原来两拨人可能是分开的,人工智能从业者不知道芯片在做什么事情,做芯片的人不知道人工智能在发生什么。”他说,无问芯穹正在做的,就是在算法和芯片之间架一座桥,打开更多可能性。“最原始的创新是不可预估的,但我们可以预估一件事情如何做到80分。所以我们说去做到0.8+0.8>2的效果。”
无问芯穹本身就是产学交叉的产物。创始团队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推动成立。清华电子工程系又被称为“无”系,得名于1989年前的旧称——“无线电工程系”,并沿用至今。企业名意为“无问AI,释放无穹算力”。
汪玉是戴国浩的博士生导师。2016年,汪玉带领团队以产学研转化方式,由学校IP作价入股成立一家芯片公司。两年半时间,他们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部署在一些嵌入式设备上,并且在2018年成功转让。
“老师常说,工科的价值在于从‘顶天的书架’走向‘立地的货架’。”这给戴国浩很大启发:“这或许是高校老师做知识产权转化并且成功退出的全国首例,对于后续整体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和产学研体制的建设,很有意义。”
戴国浩欣喜于自己参与研发的场景落地,哪怕这是10年的厚积薄发。在终端设备上,资源受限是主要挑战,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电量和存储空间有限。无问芯穹团队通过优化大模型的推理机制,采用预测机制和采样方法,将词表大小从3万个减少到10个以下,从而简化了分类问题,显著提升了推理速度。这一技术已在联想等厂商的量产产品中得到应用,实现了70%以上的推理加速。
“可以喘气,但不能停”
戴国浩有夜跑的习惯。每天大约5公里的步程,能把很多杂乱的事情理顺。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迭代以天、甚至半天为单位。放眼大环境,囿于国际主流芯片的基础软件生态壁垒,国产芯片难以被优先使用。
戴国浩常感到时不我待。
没有可借鉴的样本,就得打破壁垒创新。做科研,失败常有,但“搞技术要和跑步一样——可以喘气,但不能停”,这句话或许正是戴国浩团队的注脚:在算法与芯片的无人区,他们以交叉创新为桥,以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为锚,在中国算力的浪花中踏出自己的节奏。

记者走进位于“模速空间”的无问芯穹办公室,几十张笑容明媚的青春脸庞拼成了一面色彩明丽的照片墙。工位的桌上散落着咖啡杯,一些还有手办和乐高。公共区域有懒人沙发。柔性化的工作氛围,成为这家年轻科技型企业的一个生动剖面。一次次硬核迭代的背后,需要的是灵活敏捷的创新——没有前路可借鉴,更需要给予人才容错机制,鼓励开放多元的创造力,在宽松柔性的环境中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希望无问芯穹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只希望这家公司成功,我更希望这个公司里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戴国浩说。他也将产业实践中的经验和前沿知识带入课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产业实践,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宇树科技王兴兴:每个人都可以借助AI工具做很多事,大语言模型写代码成功率已非常高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系列论坛之一的AI女性菁英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表示,AI大语言模型写代码成功率已非常高,大部分软件可超过90%。他表示:“我本人偷懒很严重,很多代码懒得写,告诉AI大语言模型需要一个怎样的功能或者算法,它可以自动帮我写好。”王兴兴2025-07-27 16:53:00 -
当AI具备“望、闻、问、切”,3分钟完成问诊
近年来,在全球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和AI技术落地的双轮驱动下,中医人工智能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中医AI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0亿元猛增至2025年的1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据预测,到2027年,中国中医AI市场规模将突破1400亿元,一个技术赋能传统医学的新生态正加速形成。在2022025-07-27 10:11:00 -
非遗太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榫间万象承千年
祁伟成向大家展示“榫卯之劲” 蝉鸣声声叩响盛夏的午后,在祁伟成置满古建筑模型的工作室里,木香与时光静静蒸腾,穿行于其间,如同漫步在微缩的华夏建筑史长廊。架上、桌上、地上,佛光寺东大殿的唐风雄浑、晋祠圣母殿的宋式巧妙、应县木塔的辽代奇绝……这些严格按照古法“扎”出的“小样”,不仅凝固了时光,更展示着2025-07-25 09:03:00 -
歌尔微电子闯关港股IPO!声学传感龙头直面苹果依赖与芯片自研挑战
文|号外工作室声学传感龙头再次冲刺港交所了!7月21日,在在港股IPO招股书失效仅24小时后,歌尔微电子闪电重递申请表,联席保荐阵容依然豪华——中金、中信建投国际、招银国际及瑞银集团集体护航。这家从创业板撤退的传感器巨头,在资本市场的辗转腾挪背后,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企业面临的选择与挑战。歌尔微电子股份2025-07-24 14:46:00 -
盘锦投放千万尾沙蚕改善生态
沙蚕放流现场。本文图片由辽宁日报特约记者虞伟摄工作人员研究如何放流沙蚕。在滩涂上觅食的黑嘴鸥。近日,盘锦市辽河口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的滩涂上,迎来一批特殊的“生态居民”——1000万尾活力满满的沙蚕幼体被工作人员从泥里筛出,“跃”入滩涂,瞬间就在滩涂上形成一个个小孔。在这里,它们将完成改善生态、滋养生2025-07-22 07:15:00 -
“网络身份证”已正式启用|南财合规周报(第199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章驰 北京报道每周,“合规周报”会盘点最近一周国外人工智能、科技竞争、个人信息保护上值得关注的动态。 本周,我们重点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探索AI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网络身份证”7月15日正式启用。海外方面,英伟达计划恢复向中2025-07-21 08:40:00 -
数智化赋能:推动人工智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摘 要人工智能是通用目的技术,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促进教材建设实现从知识图谱到能力图谱的飞跃,推动教材体系迈向教学体系。浙江大学以人工智能体系化教材建设为基础,研制和开发支撑技术,设计并实施了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AI+X微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教学人工智能进阶计划,探2025-07-17 12:20:00 -
向佐被曝欠赌债128万元,澳门一赌场提告追讨,向佐团队回应:我们对此不回复不评论
7月15日,据媒体报道,演员向佐被曝欠下赌债未还遭到澳门美高梅赌场提告追讨,金额高达140万港币(约合128万元人民币),目前此案已由香港区域法院受理中。红星新闻记者向向佐团队工作人员核实事件真假,对方称:我们不回复不评论,(因为)我们没有需要回复。向佐,1984年7月2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男演员、2025-07-15 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