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发布了一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方法。该技术通过引入雷达回波与图像中的微波视觉三维语义,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路径。相比传统方法,它大幅减少了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同时提升了成像精度,实现了高效能、低成本的合成孔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近期成功研制出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的单原子层金属,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开创了二维金属研究新领域。这种材料未来可以为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透明显示等领域带来技术革新。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1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财联社6月4日电,近期,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顾盛宏领衔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相关研究成果于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上发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据了解,涡虫拥有强大再生能力,即使断成两截,仍可再生出新的肌肉、皮肤、肠道,甚至完整的大脑,且再生可以无限进行。研究涡虫,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斑马鱼和果蝇已在中国空间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首次为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嫦娥六号自2024年6月携带月背样品返回后,仅用一年时间,科研人员就产出多项重磅成果(其中4项成果以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能源领域技术重大创新成果——“60兆瓦/600兆瓦时液态空气储能国家级首台套示范项目”,在3月27日开幕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作为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备受关注。60兆瓦/600兆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建设现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
来源:人民日报 超导材料因其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神奇特性,在高技术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揭开高温超导机理之谜,科学家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日前,借助研制的先进薄膜生长技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具有高温超导电性。此前,科学家还发现了铜基、铁基高温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植物免疫团队和合作者通过研究揭示了麦类作物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突破了植物免疫领域内对串联激酶作用机制的认知,填补了植物串联激酶免疫调控途径的空白,为作物广谱多抗品种精准设计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该成果北京时间3月
经过8年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一成果今天(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早在15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用细菌来治疗肿瘤,但细菌疗法的几个关键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缺乏安全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郭宇靖)位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2024年新增进入科研状态设施平台13个,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3月28日,以“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