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榫间万象承千年

祁伟成向大家展示“榫卯之劲”
蝉鸣声声叩响盛夏的午后,在祁伟成置满古建筑模型的工作室里,木香与时光静静蒸腾,穿行于其间,如同漫步在微缩的华夏建筑史长廊。架上、桌上、地上,佛光寺东大殿的唐风雄浑、晋祠圣母殿的宋式巧妙、应县木塔的辽代奇绝……这些严格按照古法“扎”出的“小样”,不仅凝固了时光,更展示着一门千年绝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以木为骨,以榫为魂,在方寸之间承载着中国古建筑文明的基因密钥。
缩龙成寸载春秋
在古代,匠师营建殿堂楼阁前,必先制作等比例缩小的样本作为蓝图,此技艺俗称“扎小样”。斗转星移,这门绝艺几近式微。放眼全国,现在能全面掌握其精髓者,寥寥不过十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祁伟成,正是其中执着的守护者。
与木结缘,始于少年。祁伟成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芳兰村,从小就受父亲影响,掌握了木工操作技能。18岁正式拜师后,从拉大锯、凿榫卯的粗活,到打家具、修古建的细工,让他锤炼出一身扎实功底。
1985年,他初抵太原便投身天龙山漫山阁的复建工程。凭借精湛技艺,他协助文物专家实地勘察、潜心研究,终使这座珍贵的石窟楼阁重现昔日尊荣。
如果说,古时匠人依据扎好的“小样”建起楼堂庙宇,那么现今在祁伟成手下,“小样”成了后人认识古建、修复古建和保护古建的一把钥匙。2011年,祁伟成集结木工、瓦工、彩绘工等专业人才,成立山西古典艺术研究院。一支四五十人的队伍,自此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古建保护现场。
“不同年代的建筑,工艺与风格迥异;即使年代相同,制式亦千差万别。”祁伟成深知,古建小样除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之外,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
晋祠存有一件古代“小木作”,在断代问题上众说纷纭。祁伟成凭借深厚经验,敏锐捕捉到其与宋代建筑高度契合的27个细微特征,最终确定其为宋代建筑小样,并制订了修复方案对其进行修缮。这一“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建模型”,就这样在祁伟成手下重放异彩。
从业数十载,祁伟成参与的国家级、省级古建保护项目逾百处。他亲手制作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等三十余套精微模型,成为研究古代营造法式的珍贵标本。2023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单霁翔先生凝视着祁伟成带来的一系列古建筑模型,由衷赞叹:“榫卯之间,纵览千年。飞檐画栋,震古烁今!”
精微析构证古今
2012年,祁伟成拜入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老先生“原状、原貌、原件、原构”的古建保护准则,以及“研究建筑首重实物”的教诲,深深影响着祁伟成。同年,他带领团队七上五台佛光寺,他们钻入上层结构,“爬大梁”、细测绘,在尘土与木香中追寻先贤智慧。
在无数次“拆解”与“搭建”的推演中,在反复琢磨榫卯受力关系的深思里,佛光寺东大殿的精微模型终告完成,为解开这座大殿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奥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祁伟成将研究心得凝结于《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一书,而《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一文,则进一步深入探究该建筑的独特构造——不仅推翻前人成说,明确东大殿无推山,更详尽阐释了这一精妙构件的特征与做法。
“我们不仅要传承制作模型的‘手’,更要通过模型这把钥匙,打开古建筑营造的‘心’与‘脑’,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跃升。”在祁伟成眼中,模型制作是通往理解古建营造真谛的必经阶梯。

祁伟成制作的武汉黄鹤楼模型
2020年,中国最东端的抚远市,新地标“东极阁”拔地而起。这座每日最先拥抱祖国第一缕晨光的巍峨楼阁,深蕴唐代佛光寺的风骨。作为主创设计师之一,祁伟成带领团队通过制作精细木模型,一举攻克了复杂仿唐建筑的技术难关。
“其构造为五个仿唐风格的建筑合为一个仿龙首的建筑。”祁伟成自豪地介绍。东极阁的成功,是传统技艺应用于当代营造的生动典范。此后,在古建筑营造实践中,祁伟成不断获得成功与肯定。
绝艺破茧唤新羽
然而,辉煌之下亦有隐忧。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门槛高,学艺过程清苦漫长,学徒往往需三载寒暑方能出师。“木头一锯,木屑满身,每天最少洗两次澡,不然午睡时床都粘满木屑。这活儿又脏又累,年轻人能坚持下来的太少。”祁伟成坦言,传承的核心难题,终究在于“人”。

祁伟成与徒弟们在一起
为破解困局,祁伟成多年坚持开门纳徒,如今座下已有8位弟子。大弟子王刚技艺日臻成熟,已能独当一面。他带领团队承接多处古建筑修复工程,制作出的模型被多家博物馆与专业院校珍藏。
“古法精粹,不能只留在老匠人的心里和手上。”祁伟成深知,单凭口耳相传,难以承载千年技艺的全部重量。因此,每完成一件“小样”,他便伏案疾书,将选材的讲究、榫卯的关窍、尺寸的拿捏,一一记录在册。
翻开他的《中国古建筑制作技术: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东大殿的“秘辛”被系统阐释,应县木塔的奇崛、鹳雀楼的飘逸、滕王阁的华彩、故宫太和殿的威仪,也通过模型解析跃然纸上。
日复一日浸润于古建筑模型中,祁伟成指尖仿佛能触摸到木构深处的呼吸与脉动。在他眼中,这不仅是木件间高低长短的绝妙平衡,更是构件相互制约又彼此支撑的生命律动。正是这种精密咬合,赋予了看似脆弱的木构承重千年的惊人力量。
“榫卯之劲,是中国古建筑的筋骨,更是一代代匠人精神的隐喻。”祁伟成说。
太原晚报 记者 阎轶洁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一门融合历史、建筑与美学的手工技艺,它以严谨的流程复刻传统建筑。先考据史料绘制精确图纸,再选取木材、竹材等传统材料,通过锯、刨、雕、拼等工序,按比例细致还原斗拱、榫卯等建筑细节。这门技艺不仅是对古建筑的具象记录,更承载着传统营造智慧,是手工艺与建筑文化的生动结合。
-
厝边人物 | 泉港匠人陈国辉:三十余载雕琢时光,让传统木雕焕发新生
N海都全媒体记者 田米 文/图在泉州泉港涂坑村祠堂口街,一间古朴工作室放满木雕成品和半成品香樟木,门前繁花似锦,走进木雕工作室,收音机里流淌着歌声,为这条街增添了几分灵动。街坊邻里不时进来泡茶闲聊,而陈国辉手中的刻刀始终未停,在香樟木上刻下岁月的纹路。陈国辉的木雕工作室14岁入厂开始学艺“我啊,一辈2025-09-08 12:06:00 -
【百家民企说】软通动力夏杰:未来企业或成为能自我进化的生命体
中新经纬8月29日电 (谢婧雯 常涛)“不再仅靠人的经验运营决策,而是一个能够自主感知、决策、执行并实现自我进化的生命体。”2025数博会期间,软通动力高级副总裁夏杰在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描绘了他对未来智慧企业形态的畅想。软通动力夏杰 受访者供图“数聚”是“智启”的基础公开资料显示,软通动力20052025-08-29 11:49:00 -
秦淮非遗巡礼|装裱(苏裱)修复技艺
【来源:秦淮发布】2018年装裱(苏裱)修复技艺列入市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和得古斋裱画中心。苏裱中的古旧书画修复步骤简单分准备工作、去污、润揭画心、补画心、托画心、全补画心。色彩温润和谐,气质高古雅致,修旧如旧,平整熨帖。选料精良,配备格式皆因作品而形成。修复前后对比2025-08-18 21:05:00 -
宇树科技王兴兴:每个人都可以借助AI工具做很多事,大语言模型写代码成功率已非常高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系列论坛之一的AI女性菁英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表示,AI大语言模型写代码成功率已非常高,大部分软件可超过90%。他表示:“我本人偷懒很严重,很多代码懒得写,告诉AI大语言模型需要一个怎样的功能或者算法,它可以自动帮我写好。”王兴兴2025-07-27 16:53:00 -
非遗太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榫间万象承千年
祁伟成向大家展示“榫卯之劲” 蝉鸣声声叩响盛夏的午后,在祁伟成置满古建筑模型的工作室里,木香与时光静静蒸腾,穿行于其间,如同漫步在微缩的华夏建筑史长廊。架上、桌上、地上,佛光寺东大殿的唐风雄浑、晋祠圣母殿的宋式巧妙、应县木塔的辽代奇绝……这些严格按照古法“扎”出的“小样”,不仅凝固了时光,更展示着2025-07-25 09:03:00 -
多元视角共绘文化交融新图景
本报讯(记者郎浩舟)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悦读香港·高端访谈”系列活动,于7月17日至18日在第35届香港书展期间举行。4场访谈分别聚焦文化共生、饮食与文学、民间文艺保护、文化出海等主题,邀请各界嘉宾深入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呈现出多元2025-07-21 09:23:00 -
京腔萌音邂逅“大国重器”!首都师大附中学子太重研学记
图为首都师大附中学子在太重参观。烈日炎炎,暑期到来,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迎来了一群小客人——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带着清脆的“京腔萌音”,背着装满好奇的行囊,开启了一场与“大国重器”的深度对话。 初见:钢铁巨兽里的“时光隧道” “瞧,这个‘大家伙’和学校的教学楼差不多高!”刚走进太2025-07-13 07:27:00 -
建始:慧姐调解工作室巧解薪资纠纷 4名劳动者获11万元劳动报酬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向往、雷玉琼、唐吉睿)近日,随着范某峰等4名劳动者与某建筑公司负责人在调解书上签字,一场因工资结算标准引发的劳资纠纷在“慧姐调解工作室”画上了圆满句号。事情要从几个月前说起。范某峰等4人受雇于某建筑公司,负责从事水电工作。双方口头约定“按实际完成工作量结算工资”,工程结束后,2025-07-09 1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