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试验田” 协同“加速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加速推动产业协同自主创新
时值初夏,生机勃勃。驱车驶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一栋栋砖红色小楼间,产业协同、自主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
最近,北塘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宗江在我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忙得脚不沾地。
招商洽谈、租约签订、后期企业服务……随着一个个项目入驻敲定,产业园已与5家企业签订了租赁合同,落户了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滨海创新中心等多家研发机构及企业,并有近10家企业意向签约,一座欣欣向荣的产业园正逐步从“规划图”走向“实景图”。
前不久,这里更是传来好消息,由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研发的20米级国内最大金属3D打印机有了新进展,在移动式3D打印机器人的辅助下,预计9月百米级3D打印机就将落成,为我国海洋基建及军工等领域开辟全新赛道。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十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滨海—中关村正全心全意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已接近6000家,北京来津企业数量占比超20%,注册资本超2500亿元,并和北京中关村共同明确了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体系,实现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
4月底,天津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滨海—中关村集中发布了6项大健康领域成果,天津科技大学还分别和祁一堂药业(天津)有限公司等3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政校研企深度融合加速,不仅让科研创新成果能够快速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标志着高校科研成果开始由“项目对接”升级为“战略协同”。
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的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更成为众多北京企业来津创业的首选。“基地10.2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已累计入驻300余家企业。北京中关村、滨海新区联手打造的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入驻率也已接近80%,可以更好地转化、承接、服务北京等区域外科技成果来津。”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说。
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上进一步协同发力,在滨海—中关村,创新动能正持续迸发,助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目前,园区共拥有2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家雏鹰企业。随着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落成;天津科技大学等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及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与滨海新区20余家企业建立起合作机制,达成1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园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持续增加。
作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的生动注脚,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自成立之初便备受瞩目。该实验室主任刘长猛坦言:“立足滨海—中关村,进而链接京冀资源,对促进项目的成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津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巨大,北京的优势则侧重在研发设计及智能化等领域,河北混凝土及钢产量十分可观,这样的优势叠加对于团队在津开辟海洋基建新赛道非常有利。”
随着创新“火花”在这片热土不断碰撞,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依托经开区雄厚产业基础,滨海—中关村围绕“3+1”产业体系,加速巩固优势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在智能科技领域,以华放科技、致导等企业为代表的飞行控制及巡检等细分赛道,以浪潮、思腾合力为代表的智算基础设施服务生态加速聚集;在生命大健康领域,以高济、云南白药等知名企业为代表,逐步形成了华北地区数字医疗产业聚集高地;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领域,以汉德森科技、国网电动、和能人居等为代表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快速,有效增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如今,园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持续完善,机制协同打开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及天开园联动,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一园区一基地一中心”发展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项目导入”机制,滨海—中关村持续推进三地间利益协同,进一步提升合作能级。
不久前,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滨海—中关村、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6个园区,签署了共建伙伴园区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机器人等产业领域为重点,积极构建由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生态。
新开局,带来新契机;新开局,呼唤新作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滨海—中关村将围绕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先导区,进一步探索打造更高级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心无旁骛创新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将打造京津冀协同项目‘聚集圈’,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生态圈’,拓宽京津冀协同发展‘朋友圈’,以协同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能级跃升,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王长坤说。(记者 万红)
-
种好“试验田” 协同“加速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加速推动产业协同自主创新
时值初夏,生机勃勃。驱车驶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一栋栋砖红色小楼间,产业协同、自主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 最近,北塘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宗江在我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忙得脚不沾地。 招商洽谈、租约签订、后期企业服务…2025-05-27 11:53:00 -
烟台:项目开工前验线工作100%落实到位
水母网5月2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记者近日从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3月以来,烟台市全力打造“规划许可放验线”一条龙服务,强化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与“开工前放验线”服务链条,为企业办理时限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审批效率提升80%。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系统梳理建设工程规划2025-05-27 09:41:00 -
“泉州市文旅产教融合联盟”成立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为深化推进泉州市文旅产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5月21日上午,泉州市文旅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大会在华侨大学举办。活动现场,“泉州市文旅产教融合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华侨大学等8家单位发起,目前已汇聚联盟成员74家,涵盖高校(职业院校)、行业协2025-05-27 07:46:00 -
牡丹区:发展大蒜产业 助农增收致富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6日讯 近日,牡丹区王浩屯镇迎来了大蒜收获的黄金时期。连片的大蒜田绿意盎然,蒜农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将一株株大蒜从泥土中拔出,抖落根部的泥土后整齐码放,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当地大蒜种植户董殿生告诉记者:“我今年种了十几亩大蒜,今年的大蒜长得特别好,个头大、品质优,这都多亏了科学2025-05-26 09:41:00 -
相约丝博会|“氢”风徐来 看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氢能产业聚链成势
5月23日,参加“2025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们走进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深切感受氢能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的澎湃活力。记者们了解氢能产业应用。在园区内,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的测试员正骑着一辆“氢瓶车”来往于各个厂房之2025-05-24 14:54:00 -
天麻开花节节高 匠心共筑中国梦|贵州两山天麻全产业链升级发布会举行
5月23日,以“天麻开花节节高,匠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天甄系列产品”品牌 “睡美贵州”平台联盟发布会举行,开启公司升级发展新蓝图。据介绍,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成立之初就高起点绘制发展蓝图,布局天麻全产业链,制定1个目标、3位一体、6加一市场体系、2025-05-23 22:15:00 -
中石化入股宁德时代背后:“两桶油”新领域投资已超160亿元
中石化和中石油已成为投资圈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重要玩家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实习生 马铭泽编辑|韩舒淋5月20日,宁德时代在港上市,中石化和科威特投资局(KIA)是两个最大的基石投资者,分别投资38.76亿港元(约合35.6亿元人民币)。这是油气巨头在新兴领域投资的最新动作。投资新能源、新材料2025-05-23 19:11:00 -
更好发挥探路、示范、引领作用!陈吉宁调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市委书记陈吉宁今天下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调研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着力打造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加快完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持续放大绿色生2025-05-22 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