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试验田” 协同“加速跑”——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加速推动产业协同自主创新
时值初夏,生机勃勃。驱车驶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一栋栋砖红色小楼间,产业协同、自主创新的澎湃活力扑面而来。
最近,北塘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宗江在我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忙得脚不沾地。
招商洽谈、租约签订、后期企业服务……随着一个个项目入驻敲定,产业园已与5家企业签订了租赁合同,落户了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滨海创新中心等多家研发机构及企业,并有近10家企业意向签约,一座欣欣向荣的产业园正逐步从“规划图”走向“实景图”。
前不久,这里更是传来好消息,由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研发的20米级国内最大金属3D打印机有了新进展,在移动式3D打印机器人的辅助下,预计9月百米级3D打印机就将落成,为我国海洋基建及军工等领域开辟全新赛道。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十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滨海—中关村正全心全意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已接近6000家,北京来津企业数量占比超20%,注册资本超2500亿元,并和北京中关村共同明确了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体系,实现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
4月底,天津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滨海—中关村集中发布了6项大健康领域成果,天津科技大学还分别和祁一堂药业(天津)有限公司等3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政校研企深度融合加速,不仅让科研创新成果能够快速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标志着高校科研成果开始由“项目对接”升级为“战略协同”。
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的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更成为众多北京企业来津创业的首选。“基地10.2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已累计入驻300余家企业。北京中关村、滨海新区联手打造的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入驻率也已接近80%,可以更好地转化、承接、服务北京等区域外科技成果来津。”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说。
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上进一步协同发力,在滨海—中关村,创新动能正持续迸发,助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目前,园区共拥有2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家雏鹰企业。随着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落成;天津科技大学等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及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与滨海新区20余家企业建立起合作机制,达成1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园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持续增加。
作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的生动注脚,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自成立之初便备受瞩目。该实验室主任刘长猛坦言:“立足滨海—中关村,进而链接京冀资源,对促进项目的成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津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巨大,北京的优势则侧重在研发设计及智能化等领域,河北混凝土及钢产量十分可观,这样的优势叠加对于团队在津开辟海洋基建新赛道非常有利。”
随着创新“火花”在这片热土不断碰撞,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依托经开区雄厚产业基础,滨海—中关村围绕“3+1”产业体系,加速巩固优势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在智能科技领域,以华放科技、致导等企业为代表的飞行控制及巡检等细分赛道,以浪潮、思腾合力为代表的智算基础设施服务生态加速聚集;在生命大健康领域,以高济、云南白药等知名企业为代表,逐步形成了华北地区数字医疗产业聚集高地;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领域,以汉德森科技、国网电动、和能人居等为代表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快速,有效增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如今,园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持续完善,机制协同打开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及天开园联动,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一园区一基地一中心”发展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项目导入”机制,滨海—中关村持续推进三地间利益协同,进一步提升合作能级。
不久前,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滨海—中关村、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6个园区,签署了共建伙伴园区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机器人等产业领域为重点,积极构建由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生态。
新开局,带来新契机;新开局,呼唤新作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滨海—中关村将围绕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先导区,进一步探索打造更高级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心无旁骛创新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将打造京津冀协同项目‘聚集圈’,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生态圈’,拓宽京津冀协同发展‘朋友圈’,以协同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能级跃升,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王长坤说。(记者 万红)
-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以合作应对数字技术差距 推动共同发展
中新社天津7月11日电 (记者 王君妍 周亚强)“只有通过合作与交流,才能使数字技术成为包容性发展的工具,而不是国家间的隔阂。”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11日在天津表示。7月11日,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在天津举办,叶尔梅克巴耶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新社记者2025-07-12 20:42:00 -
娄星区政协就优化营商环境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专题调研
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邹超)7月10日,娄星区政协调研组赴娄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专题调研深化“放管服”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娄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负责人、相关股室及所负责人,娄星区企业家协会及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座谈。(会议现场)座谈会上,娄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调研主题,详细汇报了该局在行2025-07-11 15:50:00 -
截至去年底上海浦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40%
7月10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介绍大会筹备进展情况。有记者提问,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个平台,上海浦东新区对于打造人工智能大会生态、打造世界级集群,未来有哪些规划?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慧表示,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浦东已2025-07-10 13:44:00 -
2025中国移动产业投资生态合作大会在蓉举行 释放198个项目近5300亿元合作机会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受到观展嘉宾热捧。投资项目签约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项目四川通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合作项目德阳数智枢纽基座项目……机遇清单发布合作项目198个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人工智能项目52个无人机、空域管理系统等低空经济项目39个天府智算中心等其他2025-07-10 08:30:00 -
开放包容聚共识 融合发展谱新篇
【特别关注】开放包容聚共识 融合发展谱新篇——“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在天津举办光明日报记者 闫丛笑 王艺钊7月8日,“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开幕式在天津举行。来自不同国家的城市市长、驻华使节、智库专家等齐聚天津,共同探讨上合组织国家如何在当前背景下扩大共识,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2025-07-09 05:26:00 -
青年创业如何跨越科创“死亡之谷”
找投资四处碰壁 初创面临高失败率 青年创业如何跨越科创“死亡之谷” 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许多青年创业团队有可能因技术成熟度不足、资金链断裂、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失败,故业内把这一阶段称为科创企业的“死亡之谷”。 武汉是全国知名的科创之城。近期记者走访10余家青年科技初创企2025-07-08 15:57:00 -
20cm速递|科创创业ETF(588360)涨超2.2%,科技企业IPO回暖或提振板块估值
消息面上,2025年7月6日,云深处科技宣布完成近5亿元融资,该公司作为“浙大系”企业已实现600多个行业项目落地,创始人朱秋国为浙江大学副教授。同日,信达生物GCG/GLP-1双靶减重药物玛仕度肽开出首方,定价介于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之间,适用于伴有脂肪肝的肥胖患者。此外,四部门联合提出目标,力争2025-07-08 14:40:00 -
历下区将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20家
大众网记者 孟彤晖 济南报道7月8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历下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赵志文提到,2025年,历下区将着力培育更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成长型企业,全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20家。据赵志文介绍,今年是全2025-07-08 1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