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AI写作复制不了的“人味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28 07:52:00    
AI生成图片。蒋继璇制图

“用DeepSeek写小说,一天能写20万字”“从写作小白到网文大神,你的第一桶金从DeepSeek开始”“体制内公文写作,这些指令请收好”……随着DeepSeek的火爆,近日,文学写作领域也掀起不小的波澜。不少AI文学创作教程在网络上兴起,在其描述中,从不懂小说的写作“小白”到年入千万元的“大神”,从下笔困难的体制新人到妙笔生花的“笔杆子”,这中间仿佛只隔着一个DeepSeek的距离。

继绘画设计领域几乎要被AI“攻占”之后,人类最引以为傲的文学高地都要保不住了?硅基的语法真能写出碳基的温度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始于我朋友的一个“推荐”。朋友是个小说爱好者,阅读速度很快,经常饱受作者更新太慢之苦。前几日,她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用DeepSeek看小说,再也不会“文荒”(没有书看)了。只要把想看的设定、剧情、风格详细发送给DeepSeek,它就能帮你生成,甚至已出版的小说,如果不满意其结局设定,也可以让它修改。

“如果AI能给我想看的,我干吗还去原作者那里苦苦‘催更’?”朋友发出“灵魂拷问”。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小说的一大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幻想,虽然AI生成的文章质量不一定能媲美原作者,但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社交媒体上,有作者自嘲,在集鲁迅的犀利思想、东野圭吾的反转设计、张爱玲的细腻笔法、王家卫的镜头美学……于一体的DeepSeek面前,你文不通字不顺的句子像个笑话,而你用无数个夜晚咬着笔杆写出的精妙篇章,DeepSeek用0.3秒就能生成20个相似版本。“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在算法面前脆弱得像层纸。我的作家梦已经被AI碾成碎片了。”这名作者说。

如果作家梦能被AI碾碎,是不是人类文学创作的灵气也会在AI面前一步步瓦解?我忧心忡忡地刷着社交媒体的讨论,一则有趣的测试吸引了我的注意——“你能分辨出哪段文字是DeepSeek写的,哪段是作家写的吗?”

测试给出了一段知名作家的小众作品内容,以及DeepSeek仿照作家风格写出的段落:“一个挑水的。水桶里猪耳菜叶子一上一下。两朵淡紫色花在水里投下影子……”“巷口补鞋摊的麻线团30年没散。老周头坐在马扎上,膝盖铺着磨出毛边的帆布,锥子扎透鞋底时,总要从老花镜上沿瞟一眼过路人的脚……”

乍一看这两段文字,我一时也辨不清“真假美猴王”了。两段文字的风格类似,也都有到位的细节和场景描写。这种无法立即分辨的事实让我惊出一身冷汗,这还只是AI问世不久,如果再给它几年时间那还了得?

然而,再仔细品读还是能感受到不同,我带着心中的答案翻阅投票评论区,发现大部分读者都和我一样,认为前者是作家的文字,后者是AI的仿写。“前者‘人味儿’很浓,有作家独特的风格。”“一看前者就是人写的,AI绝对写不出这样有灵性的文字,只会堆砌辞藻。”虽然也有一些人选错了,但大部分读者还是分辨出了正确答案。

其中一名网友的点评深深触动了我,他说,AI的文字太注重描写,忽视了描写的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而非无厘头地堆砌,这样的文字“失了魂儿”;但在真人作家的笔下,你能从描写里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触摸到他的一生,“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这样的测试和评论给了我不少信心,至少对于现在的大部分读者来说,AI创作的文字是能分辨出来的,因为它是没有“人味儿”的。或许它可以作为“饿极”时的“代餐”,但永远无法成为让人“唇齿留香”的“珍馐”。但不可否认的是,当AI“代餐”大行其道,它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材的原味和食客的口味。

在文学论坛,我就看到不少编辑生气地发出“警告”,称自己在近期收到了大量创作者用AI撰写的稿件,并表示遇到这类作者将一律“拉黑”,“或许你自己看不出那些句子和剧情有多么割裂,但是请不要把编辑和读者当傻子”。

网络文学行业的头部企业也在近日作出反应。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文学网站之一,晋江文学城在上周发布官方表态,其站长在论坛内公布了《关于AI辅助写作使用、判定的试行公告》,讨论了原创性的界定、是否使用了AI的界定、罚则3个方面,表明要让AI在提升效率领域发挥作用的同时,又不影响人作为写作主体的原创性。而另一方面,另一文学企业“阅文集团”宣布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作家助手”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R1,邀请全行业网文作家共同探索AI赋能创作。可以看出,最理想的状态,是人的原创性、灵感与AI的效率能完美融合。

但涉及公文写作领域,大家的不安感却更为强烈,因为“程式化”的公文写作好像比原创文学更容易被AI掌握。有公务员称,自己在用DeepSeek写材料后,“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因为在要求规范性和逻辑性的公文领域,AI好像比自己做得更好。但也有网友指出,“笔杆子”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文字写得好,变成了掌握工作的思路、掌握单位的情况。“闭门造车只研究材料写法是行不通了,还是要掌握业务。”

文字创作领域似乎隐隐将迎来一场“海啸”,有人惴惴不安怕被海浪侵吞,有人跃跃欲试渴望弄潮于上。

AI将会给人类文学带来怎样的光景?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至少我是有自信和底气的。这份底气并不因我的文字是否优于AI,而是因为我有作为人的主体性,是因为我的观察与文字是有“人味儿”的,即使它模仿得再像我,但终究不是我。或许它可以监测光照的流明度、气味的嗅阈值、液体的摄氏度,但它永远闻不到我能闻到的花香,看不到我能看到的阳光,感受不到我能触碰到的眼泪的温度。

仅因我是人,所以AI永远也取代不了我——这似乎有些许傲慢,但写作是写作者精神世界的延伸,没有写作者这个主体,一切都是空谈。

写到最后,我鬼使神差地打开DeepSeek问它:“AI会取代人类写作者吗?”

“已搜索到50个网页,其中有10个网页可能已经失效,因此我需要从网页1、6、9中总结答案……”

我笑了笑,合上了电脑。

  • 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91万亿元 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超八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29日)公布今年一季度物流运行数据。一季度,物流运行开局稳中向好,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即物流运行中的实物价值量总和为91万亿元,同比增长5.7%,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从结构看,随着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物流需求结构整
    2025-04-30 00:00:00
  • 如果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一只猫 | 书评·盛唐小仙

    很多年前,一名爱猫的同学给我分享过养猫和养狗的不同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她说,从猫身上感觉不太到讨好和依附,猫这种动物似乎有自己的思想和傲娇。而狗就不同,能够感受到狗对养育它的人的深深依恋。我并未养过猫,故而没有更多更深的感触。又是几年前,我在小区里投喂过一只非常小巧但是精神奕奕的小猫。有几次遇见它,
    2025-04-28 15:24:00
  • 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保护双向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报新闻记者 魏现芳 秦建瓴 济南报道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祁新宇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演播室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之际,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共同推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主题访谈节目。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祁新宇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演播室,
    2025-04-26 09:08:00
  • 新闻发布 | 同比增长72.4%!黑龙江省查办知识产权领域违法案件2227件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去年以来我省在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为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志峰回答了记者提问。刘志峰表示,省市场监管局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24年度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深
    2025-04-25 22:44:00
  • 新闻发布 | 宣传与监管并行!黑龙江省聚力打造版权宣传品牌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版权保护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24年,黑龙江省在版权领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赵福义回答了记者提问。赵福义表示,我省加强黑龙江和广东之间(龙粤)的版权合作,开展“我的青春有
    2025-04-25 22:43:00
  • 20字→120字!微信公众号又有新变化!网友纷纷叫好

    微信又有新变化!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发现微信公众号对文章可修改的范围和数量都进行了调整具体来看,目前,微信公众号文章支持对标题、正文文字、图片、视频、封面及摘要进行修改。修改数量方面,标题为3字,正文文字为120字,图片为3张,视频为1个,修改后的摘要总数不超过120字。其中,最大的变化无疑是正文文字
    2025-04-25 00:00:00
  • (经济观察)负面清单持续“瘦身”激活中国市场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负面清单持续“瘦身”激活中国市场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中国官方于2018年公布首张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当中列明151项事项,各类经营主体“非禁即入”。时隔数年,清单事项大幅“瘦身”,如今仅剩106项。当负面清单愈缩愈短,中国市场则越来越活。所谓“非禁即入”,即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2025-04-24 12:55:00
  • 2025年强基计划报名工作已启动

    目前,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已陆续公布2025年招生简章。为便于我省考生及家长对强基计划有一个全面了解,现将常见问题梳理如下:一、什么是强基计划?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2025-04-22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