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跨越山海,到中国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王 璨
意大利90后留学生、美国传教士的后裔、英国美食作家……这些外籍人士以各自独有的方式,记录了他们在当代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一次次充满生动个人体验的旅程,他们行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面临复杂的境况,遭遇令其困惑的文化壁垒;这又是一段段真挚动人的告白,他们在中国居住多年,看见青山绿水,品尝酸甜苦辣,感受四季欢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的爱,哪怕曾有过迷茫与不解,他们依然在中国。这里不是他们的故乡,也并非他们认知中的“他乡”,但这里是他们的青春、热爱、生命得以投注并持续的地方。他们的著述将我们熟悉的周遭聚焦于他者的目光中,视角的转化揭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陌生千面。
倾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声音,反观自身,或许我们更能体会“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意。
用言说探索达成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意大利年轻人亚历在《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中,讲述他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学习中文、拍摄电影、当外教、做群演、办写作俱乐部、游历中国多个城市等种种经历。他怀揣包容和好奇之心体验生活,应对挑战,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书中流露出真诚的对矛盾处境的反思以及对现实寄予的希望。
亚历热爱写作,他使用中文叙写在中国的故事。这种言说方式本身就是打破文化隔阂的尝试。他的语言幽默,不动声色又俯拾皆是,比如,做了错事,他说:“做决定的亚历和承担后果的亚历从来没有碰面好好谈过。”懊恼之情跃然纸上。对于现实不合理之处的幽默评论,能让人会心一笑同时又发人深省。
亚历的言说极具电影般的画面感,语言准确到位、细腻生动。画面蒙太奇式的拼贴,让人在时空交错的缝隙中读到意味深长。他的笔触生机勃勃,却又会突然在某个画面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他用文字拼贴出世界的融合:意大利度过童年的乡村、朋友生日会上的气泡酒、北京冬夜里充满水蒸气的火锅店;也拼贴出世界的纷繁:工作中的烦忧与慰藉、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农村的风土人情。亚历写道:“这个世界无疑简单,有时狭窄又无聊,却熟悉到令人欣慰。在两千多万人的城市里挖掘出一种小镇般的错觉,还挺奇妙。”亚历脚踏中国这片土地,用文字记录体味到的世间百态,记录人与人、与世界、与未来的复杂联结,以及对彼此之间差异的某种程度的和解。
亚历是在不进行过多预设的前提下,去探索异域文化的未知部分。他认清“世上没有任何国度是完美的”,坦然接受走进新环境前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认识到:“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所谓专家。”怀抱着开放积极的心态,他在六年的中国旅居体验中看到了世界和人生的诸多可能性。而这种充满无限可能性、一切可以重来的生活,正是旅居者的心之所往。不同人、不同生活的不同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紧密联合,交集供给了归属感,为达成相互理解提供契机。
聚焦“生活在别处”身份认同的困境
生活在别处。来自美国迈阿密的沈恺伟在上海一待就是近20年,在《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一书中,他对他曾体验到的刻板印象、过客心态、融入困境等等,有着与亚历相似的深思。作为外国人,似乎天然会吸引一堆与个人无关的刻板印象,毕竟“以偏概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远离原生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新的身份,异国他乡成了很多外国人的“梦幻岛”,他们享受着自由的荣光,却无法回避有关“我是谁,我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题。
沈恺伟满怀了解中国这片土地、洞察人性、寻找归属感从而最终了解自我的热望,在书中述说了自己探寻正在消失的手工铁锅技艺、用游标卡尺测量上海小笼包等等真实生活亲历,他坦言:“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你知道的东西就越少。”他的探寻不仅着眼于当下,还回望了历史。书中跳跃式穿插的历史章节,追溯了他的家族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他的祖辈曾以传教士的身份来中国生活。如果说沈恺伟以一种目光凝视着当下的中国和生活在其中的自己,那么,复现其祖辈在中国曾经的生活面貌正是另一角度的凝视,照见一段解决自我难题必将求索的往昔。
同亚历一样,沈恺伟也面临有关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远离母国多年,对本国的了解甚至比不上旅居国,可又无法彻底融入旅居地的生活。他们倍感失落的是,无论他们待了多久,对中国了解有多深,本土人眼中的他们依然是一张外国人的脸。这是一种悖论,渴望靠近,可是靠近有时要以付出安全距离为代价,靠近意味着交流的裂痕被放大。比如他们都提及在中国人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包括酒店住宿、租房、孩子入学等,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些却像横亘在眼前的重重阻碍,打破了他们关于快速融入当地的幻想,让他们情不自禁地退缩到局外人的圈内。
理解是相互的,而源自偏见的不理解也是相互的,这其中既有文化差异的因素,也有天然人性的因素。有些文化差异的被放大,不过是出于迎合政治或商业的考量,而有些冒犯被归咎于文化差异,则未尝不是一种借口,是不平等、傲慢自大、缺乏基本尊重的托辞。
美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无独有偶,亚历和沈恺伟在书中都谈及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美食”。亚历去唐先生在农村的家中,听到他的某个亲戚说“在国外都是吃肯德基”,此番对西餐的偏见论断令亚历大跌眼镜。而身为厨师兼美食评论者的沈恺伟则指出了外国人对中餐的偏见:“外国人所说的中国菜的很多特点,其实与中国美食的关系相当薄弱。”他认为,食物是一种语言,是连接个人与中国的桥梁,当他与这个国家若即若离时,便会回归美食,“了解中国人如何烹饪、中国人注重餐桌上的哪些因素,都能帮到我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孕育出这种人文历史的社会。食物,其实只是个借口”。
以食物为切入口,对中国的美食世界及美食文化进行深度探索,将食物的文化内涵与深层的情感因素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这无疑让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的《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大放光彩。她的品评如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拨开笼罩于中西方对食物的各种偏见上的迷雾。她对中餐的烹饪想象力和技术独创力溢于言表的赞扬,对那些身怀绝技又倾囊相授的中国厨师的感激,对致力恢复中国传统食材与烹饪技艺、热情好客的中国友人的钦佩,对中国古人充满哲思的美食评论的研究,乃至对美食所蕴含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解读,无不看出她已风风火火地融进了中国的文化语境。阅读她的书会发现,扶霞与那些仅对中餐有一点简单理解的美食访客大相径庭,她并非局外人,在她的笔下,每一种中国食物都仿佛置于聚光灯下,被细细品说它们的前世今生,激发了读者对中国美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欣赏。中国读者可以在她的干货满满的美食介绍中发现许多陌生和惊奇。
《君幸食》一书的结构体系非常清晰,从实践和文化层面解读了中餐的起源、食材选择、烹饪技艺、理念与思想等方面,而其叙述方式也非常统一:以某次美食经历为起点娓娓道来,对具体食物进行色、香、味等多方品鉴,对比分析西方类似食物的风味或烹饪手法,再谈传统上对该食物的态度,追溯有关传说、历史、地理、相关习俗等,进一步挖掘美食的文化内涵,一窥该食物所寄托的中国人情感和精神追求、身份认同和价值观,以及中餐烹饪演变体现出的时代变迁。每一章节均别出心裁地使用具体菜名作为标题,以小见大,引出所要探讨的中餐的重要问题,如食疗、时令食材、水生动植物、潜在食材、口感、珍稀食材、本味与调味、素食、自然饮食、本土化的西餐、杂碎等,让人应接不暇。全书旁征博引,文献来源丰富详实、中西兼具,力求打破单一的观点,从多角度客观看待文化的差异。
对那些困惑外国人的种种难题,扶霞试图通过美食找寻答案,书中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比如,扶霞谈到“中国的食材不怎么基于规则,而更基于可能性”。对于西方的中餐刻板印象,扶霞讲述了中餐在海外的发展轨迹,及西方人对中餐热情又犹疑的复杂感情,比如书中写道:“盎格鲁烹饪文化的主题之一,就是渴望‘知道我究竟吃的什么’,其理想一直是‘不加掩饰地表现最好的食材’,而中餐烹饪‘不是光把食材进行简单罗列;并且在每道肉类菜肴中都会使用大量的蔬菜’。”英国人认为“像中餐这样以‘变形’而非直白呈现为主旨的菜肴,是在进行理直气壮的招摇撞骗”,而以中国人的习惯,中餐不过在讲究食物的创意和乐趣。可见,根深蒂固的偏见是基于自身文化的镜像反映,根本不是对方的真实面貌。
不断发展的美食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古往今来,“烹饪都是在实践文明”。阅读《君幸食》,读者定能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古老与丰厚、平衡与多样、朴素与精妙、传承与创新。中国人讲究食材须应季、不同食材相融合,创造了“和谐”“敬天惜物”“人生之趣”等美食理想。
沈恺伟在《洋盘》中写到,每个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都会在回国后变成非正式外交官,在自己的圈子里普及并传播活生生的中国形象。亚历来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模糊的梦境”,而现在,他“渴望看到更广阔的中国。我终于能听懂人们在说些什么。他们像有着不竭的活力,我被这样的力量吸引了、打动了”。扶霞大概也从中国广阔的美食文化中见证了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并为之动容,她“终于从智识和生理的两个层面明白了最好的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曾经是什么、能恢复到什么样的程度——不仅只在中国,还要走向全世界”。
这些曾游历中国的外国人的著作,以细腻的眼光和他者的角度,让中国读者重新发现了熟悉的事物中蕴藏的新奇和耐人寻味之处,从而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新的认知与尊重。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愿每个人都能保持开放、包容与敬畏之心,深刻体会到各国文化皆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王 璨)
来源: 文汇报
-
五大赛道150个项目精彩对决 2025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决赛在厦举办
来源:台海网台海网9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黄奕琳)9月12日,2025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决赛在厦门拉开帷幕,来自金砖国家及金砖伙伴国的创新项目现场进行路演答辩,展开精彩角逐。据了解,本届大赛以“释放大金砖合作潜力 实现包容可持续工业化”为主题,聚焦“创新金砖”“绿色金砖”建设,设置人工智能、2025-09-13 08:54:00 -
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就对日本参议员石平进行制裁答记者问
问:中国外交部近日宣布对日本参议员石平进行制裁,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答:石平曾拥有中国国籍,赴日并取得日本国籍后,长期大肆散布虚假有害信息、恶意诽谤中伤中国,顽固采取极端反华仇华言行,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通过出卖良知来捞取私利2025-09-09 21:58:00 -
【吉刻早报】吉林省代表团亮相第二十五届投洽会
与你有关【天气】今天白天到明天夜间,全省多云,辽源、吉林南部、通化北部、白山北部有小到中雨,长春东南部、四平中东部、吉林中部、通化南部、白山南部、延边、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有阵雨或雷阵雨。预计今日白天,中西部地区有3~4级偏西风,瞬间风力可达6~7级,其他地区有2~3级偏西风。11日开始气温明显回升,12025-09-09 09:02:00 -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丨邯郸:文化味+烟火气 古城点亮夜经济
冀时客户端报道 激发消费活力,各地也在拼特色、拼创意。在邯郸,当地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味与烟火气交织的夜经济新模式,让天南海北的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夜幕低垂,华灯初上,邯郸市丛台区的"夜经济地图"渐次铺展。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全国EBC"新人王"拿铁拉花大赛火热开启,咖啡师们手持奶2025-09-08 17:07:00 -
诺如病毒开始进入流行期 预防感染要做好这五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官旭华介绍,9月份以后诺如病毒开始进入流行期,一般情况下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流行季节。感染诺如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是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以及肌肉酸痛等。诺如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2025-09-08 16:09:00 -
《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改稿会召开:让“国之重器”的价值被更多人感知
9月5日,东莞市文联重点签约扶持的项目、长篇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改稿会在花城文学院召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花城》原主编田瑛等文学界专家学者及本书作者陈启文齐聚一堂,围绕作品的内容优化、细节打磨、价值深化展2025-09-06 16:56:00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共创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侧记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题:共创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侧记新华社记者从历史的深处汲取力量,让和平的阳光照耀未来。9月3日中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峥嵘岁月,展2025-09-05 02:23:00 -
方寸皆风景 文化润童心——固始县元光小学2025-2026学年上期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温馨美好的学习环境,以崭新的面貌欢迎同学们的归来,8月26日至9月3日,固始县元光小学开展2025—2026学年上期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黑板报走进一间间教室,一面面黑板报诉说着班主任对新学期的美好期待。低年级以贴画为主,色彩鲜明、充满童趣,让孩子们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2025-09-04 17: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