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1500斤,温州2.1米“巨型水稻”引热议,高秆水稻是噱头还是创新?
在瓯海区潘桥街道屏山村的试验田里,一片高达2.1米的当季水稻随风摇曳,一位老农走进稻田,瞬间被稻浪淹没。近日,这则“风吹麦浪,稻下乘凉”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9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屏山村,现场感受这片比人还高的水稻。

亩产增七成,
比人还高的水稻来了
9月1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试验田现场。田间地头,高达2.1米的粗壮稻秆直直挺立,微风拂过,层层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站在田埂上望去,这片巨型水稻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不时有村民驻足观望,对着这片“高大上”的水稻啧啧称奇,而负责田间管理的老农黄献乐正在稻丛中穿梭,仔细查看稻穗的生长情况。

“最初试种,就是想解决普通水稻产量不高的问题。”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邵丽肖说。这片巨型水稻由当地村集体企业——瓯海强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底试种,种植面积约300亩,9月底开镰收割。据邵丽肖介绍,此前,当地种植的普通水稻亩产普遍在900斤左右,产量提升空间有限。2022年,公司工作人员在网上偶然看到“巨型水稻”的相关介绍后,便动了试种的念头,但苦于找不到种子渠道,计划一度搁置。
直到2023年,公司通过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牵线搭桥,与专业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才终于拿到了巨型水稻种子,正式启动试种。然而,首次试种并不顺利。当年国庆期间,台风突袭温州,刚抽穗的巨型水稻因抗倒伏能力不足大面积倒伏,最终亩产远未达到预期。“虽然第一次失败了,但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力。”邵丽肖说,2024年,团队不仅更换了经过改良的新一代种子,还邀请农技专家指导优化种植技术,试种的5亩巨型水稻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1500斤,较普通水稻增产近七成。这次成功让团队信心大增,今年便将试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
更难伺候,
但抗逆性拉满
在试验田现场,记者随手拔出一株巨型水稻,发现其稻秆直径约1厘米,手感坚硬结实,而普通水稻的稻秆则纤细许多。黄献乐拿起一穗巨型水稻告诉记者:“普通水稻每穗大概200粒左右,这个巨型水稻最少有300粒,饱满度也更好。”
除了产量优势,巨型水稻的抗逆性也让种植户惊喜。“今年夏天旱了一个多月,周边有些普通稻田都干得开裂了,这片巨型水稻浇了两次水就挺过来了,抗旱性确实强。”黄献乐说。而对于此前碰到的倒伏问题,邵丽肖说:“经过种子改良,现在的稻秆细胞壁更厚、韧性更强,较之前更为抗风。”

不过,巨型水稻的种植管理难度也比普通水稻大不少。有着1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黄献乐坦言,巨型水稻的种植间距需要控制在50厘米*50厘米,比普通水稻的25厘米*25厘米宽了一倍,传统播种机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靠人工一株株栽种,光是插秧就花了很多时间。此外,巨型水稻的病虫害发生率更高,黄献乐说:“以前种普通稻,四五天来田里巡查一次就行,现在我隔天就得过来,看看有没有稻飞虱、稻瘟病,一点都不敢马虎。”
黄献乐还分享了一个温馨的场景:“最近有很多人来田里看这个比人还高的水稻。前几天,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婆婆被小辈搀扶着也非要走进稻田,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田,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稻呢。”
秸秆又高又粗,
也能变废为宝
巨型水稻的“走火”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么高的水稻,那么粗的秸秆,普通机器能收割得了吗?”“这么高的水稻秸秆少不了,收割后的秸秆不让烧,如何处理?”有网友道出部分农民的担忧。
巨型水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显著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远超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巨型水稻的秸秆产量可能达到常规稻的数倍,其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高,增加了自然降解和传统还田的难度。此外,高杆特性对现有收割机具提出更高要求,可能导致倒伏率增加、收割效率降低,甚至需要定制化农机。

针对秸秆处理难题,邵丽肖表示,团队早已制定了完善的方案。她介绍,普通水稻收割后,一部分秸秆会通过机械化设备粉碎,然后深耕翻入地下,经过水泡发酵后成为天然有机肥,改良土壤。而巨型水稻秸秆则会卖给饲料加工厂,因为其纤维素含量高,是优质的畜牧饲料原料,能实现“变废为宝”。
而关于收割机械的问题,邵丽肖透露,去年试种时用普通收割机就完成了收割,只是需要提前调整割台高度。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他们计划测试三种收割方式:人工收割、专用收割机收割以及普通收割机调试后收割。“我们会对比三种方式的效率、损耗率和成本,找到最适合巨型水稻的收割方案。”
供稿:温州晚报
记者:张嫣彬
-
亩产1500斤,温州2.1米“巨型水稻”引热议,高秆水稻是噱头还是创新?
在瓯海区潘桥街道屏山村的试验田里,一片高达2.1米的当季水稻随风摇曳,一位老农走进稻田,瞬间被稻浪淹没。近日,这则“风吹麦浪,稻下乘凉”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9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屏山村,现场感受这片比人还高的水稻。亩产增七成,比人还高的水稻来了9月1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试验田现场。田间地头,高2025-09-02 12:06:00 -
好一泓“善水”!
【短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康绍忠院士用一生诠释着水的品格。他情系三农,倾心水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西北;他不唱高调,不图虚名,如一泓清泉,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浇灌出科教兴农的希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干人才成长起来,又给这片曾2025-08-23 03:01:00 -
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7月20日,衡南县三塘镇,村民驾驶农机在收割玉米秸秆。“双抢”期间,该县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通过“以用促禁”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曹正平 刘冠 摄影报道(湖南图片库)来源:华声在线2025-07-21 09:15:00 -
新疆于田县:2600亩沙漠小麦迎来丰收
这几天,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2600多亩小麦丰收,这也是于田县沙漠小麦首次迎来丰收。自2024年7月起,于田县经过10个月的努力,完成1.5万亩沙地平整。为快速固沙并改良贫瘠沙土,开辟了2600亩小麦种植试验区。经过精心管理,这些小麦预计平均亩产约300公斤。2025-07-12 16:14:00 -
黄色预警!武汉这片区域将出现强对流天气
(来源:武汉市气象台)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2025-07-06 16:28:00 -
科技“及时雨”滋养“高产田”——我市春耕现代化转型新观察
2025年春耕生产工作圆满收官,连片的新绿在黑土地上蔓延开来。苗齐、苗壮、苗匀,一次播种拿全苗,通过科技赋能后粮食稳产增产的底气更足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回顾2025-06-20 07:56:00 -
1069.09公斤!邯郸种子首破吨关
6月6日下午,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黄村村东王聚才的麦田里传来捷报:经专家组现场实打实收实测,“邯郸种子”众信麦998亩产达到1069.09公斤,刷新我国黄淮海冬小麦产区亩产最高纪录。测产现场,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原研究员张爱民为组长的专家组,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2025-06-09 11:19:00 -
昆明“森防+电力”联防联控 助力春耕生产电网安全
“以前烧秸秆怕着火,不烧又影响种地,现在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处理秸秆更安全、更方便了。”安宁市连然街道武家庄村的王先生边干活边说。5月15日,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和昆明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联动,协助农民开展秸秆焚烧工作,通过“消防+电力”联防联控的工作模式,有效为春耕生产和电网安全筑牢双重2025-05-20 15:04:00